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戒驕戒躁,更上層樓! ── 永遠懷念司徒華先生

$
0
0

>> 司徒華先生逝世五周年追思特刊主頁

 司徒先生: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您已離開我們近五年了,教協會仝人仍然惦念著您!

您經常說:「評價一個職工會的會務,有兩個最準確簡單的指標:會員人數和經濟狀況。」過去,您亦十分緊張這兩個指標,時刻提醒我們仔細觀察及評估每年的變化。或許,我們應該向您分享教協會近年的成長。  教協會的會員人數,由2011年的83,000人,增加至2015年的96,000人,五年間增長超過一成三。另一方面,教協會的累積盈餘,亦由2011年的9,700萬元,增加至2015年的1億2,900萬元,五年間增長超過三成。從以上兩個指標看,教協會的會務一直向前發展,保持著穩固的經濟基礎,這不只是一個「錢」的問題,其實是會與會員關係、會各方面活動服務的一個縮影。當然,我們不能因而自滿,反而要從數字中,找出教協會的強項和弱點、機遇和威脅。

刻下教育界面對三大挑戰,同樣是社會上的廣泛關注。第一,消失中的童年。40年前,您帶領著教育界同工,齊來反對升中試,因為升中試的操練本質,令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苦悶。今天,教育局將評核變成監控學校的工具,評核還要從小三就開始。最近,有小三學生出席立法會公聽會訴苦,稱看見政府廣告指小孩每日要最少做一小時運動,但他因功課繁多,又要應付TSA,沒時間玩。教協會則提出取消小三TSA,釋放空間,還孩子快樂童年!

第二,政治干預教育。近日最明顯的例子,是港大否決委任副校長的風波,繼而引申出大學條例賦予行政長官作為校監或監督龐大的權力,削弱了大學自主及學術自由。然而,政治不僅入侵大學,更入侵中小學的不同範疇:早年教育局強推洗腦國民教育;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建議師訓加入國情教育、通識科、中史科、常識科的課程改革;教協舉辦了26年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亦遭到《大公報》及《文匯報》以頭版全版無理批評等。面對政治干預,教協會毋忘初衷,立下「加強團結、擴大團結」的會務方針,捍衛教育專業及教師權益。

第三,離地偏聽的教育局。40年前,你面對的是擅於玩弄權術的教育司及殖民地政府。今天,我們面對的卻是離地偏聽的教育局局長及樂於政治鬥爭的特區政府。現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任三年的外訪次數及日數,已是歷屆之冠。他外訪多,閱讀多,卻不了解教育同工的苦況,學校驗出鉛水,他說學生要培養正確的飲水態度。他第一時間強烈譴責港大校委會會議的錄音外洩,但就對《文匯報》洩漏研究資助局的機密文件噤若寒蟬。

面對樂於政治鬥爭的特區政府,社會亦有分化撕裂的跡象。除了要應付親建制力量的惡意衝擊,教協會更要面對激進團體的分化。對此,不禁令我們憶起您在40年前說過的一段話:

 有人說我們甚麼都沒有做,只出版一份破破爛爛的會刊,這實在是歪曲事實,有意無意地去「滅自己的威風,長敵人的志氣」。就只是這一份會刊,如果每期到手都看過,也不會不知道我們做過了甚麼。我們固然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但也不能不反對抹殺成績,誇大缺點,天澆冷水,瓦解鬥志的話。我們將遭遇種種困難,但最要警惕的是: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我們已能不大輕易從正面被擊敗,但一不小心卻會被輕易地從背後偷襲而遭篡奪。…代表們,同工們:切不可麻痺大意,要冷靜,要警惕,對一些奇談怪論要加以分析,從全體同工的利益出發去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教協會面對來自會內外的批評和意見,都採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精益求精、永遠進取的態度,時刻反省檢討。肯定成績,正視缺點;既有信心,又要虛心。這是我們能夠不斷前進的一個主要原因。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您喜歡的龔自珍詩句。但願您的智慧,與教協會常在,與教師同行,讓我們同心攜手,風雨同路,一起去迎接更大的暴風雨,去迎接陽光燦爛的明天!

學弟 馮偉華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七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