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前言
- 教育局於2004年推行「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以監控中小學的教育成果,局方強調:TSA屬「低風險」的評估方案,由於成績不影響派位結果,不會增加學習壓力,學校不用擔心和操練。教協會極度關注TSA操練問題,並以專業態度進行認真探討,早於2011年開始,分別向小學課程發展主任及科任老師,進行過三次TSA大型調查,從問卷數據分析,到前線同工的焦點訪談,皆證實TSA情況絕非如此。本會多次向局方反映,並於去年1月分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此議題時,已將2014年的TSA調查報告,呈交委員會參考和討論。
- 本港推行教育改革,強調給予學生更大空間,培養樂於學習、敢於創新的特質。可是,TSA的補課、習作大量充斥,操練下移至初小學生,情況比過去升中試及學能測試更加嚴重,與教改目標背道而馳。由於教育局一直不正視問題,終引起家長強烈反彈。近期,數以萬計的家長在網上群起反對TSA,反映TSA操練問題迴響極大;本會今月發動的家長教師聯署,也有逾4萬人簽署,今日在立法會場外,也有家長和教師「不要小三TSA」的集會和活動。這些數據和行動都帶出一個清晰的訊息:不同持分者皆認同TSA已嚴重異化,教育局兩次優化措施亦未能見效,問題已惡化至不能容忍和不容拖延的程度。
操練壓力高企 業界偏向廢除 TSA
- 本會今年進行TSA調查,與2011及2014年同類調查,結論亦相當一致。調查結果顯示:(1) 七成教師認為,小三及小六學生必須操練試卷,才能應付TSA;而認為TSA操練程度非常嚴重的教師更高達七成;
(2) 七成教師因TSA為學生補課,補課情況遍及小一至小六,並以小三及小六最為嚴重;
(3) 97%學校有購買補充練習,當中有二至三成學校,在小一已購買TSA補充練習;
(4) TSA引致師生壓力多年來持續高企,六成教師認為優化措施 [1] 也無助減少TSA操練和補課壓力;
(5) TSA已嚴重異化,背離政策原意,業界傾向廢除TSA,僅一成教師認為應予保留,可見TSA的認受性極低。
[1] TSA 優化措施:2012年將小六每年的TSA與「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Pre-S1)隔年交替進行;2014年則取消向小學發放達標率,及把TSA從小學「表現評量」中剔除。諉過學校和家長 沒有正視問題根源
- 面對公眾對TSA的強烈批評,解決問題是急不容緩,可是教育局吳克儉局長竟以休假離港為由,拒絕出席今日公聽會直接聽取民意,我們對局長不履行應有職責,表示極度不滿。事實上,教育局對TSA一直採取護航態度,辯稱TSA是重要的評估工具,考核的是基本能力,因而沒有操練的必要,TSA試題並不艱深,問題只出於坊間補充練習太深,局長對TSA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把操練責任諉過於學校和家長,以開脫責任,完全沒有正視操練的源頭,正是教育局一手造成。
- TSA由原意低風險評估變成現在的壓力煲,有一個質變的過程,當中有三大主因:
(1) 教育部門帶頭濫用TSA成績,向辦學團體施壓、質疑學校表現,學校壓力層層向下,教師不得不把TSA成績做好,這情況本會於2011年調查進行焦點訪談時,早有前線教師和校長提出。近日更有幾位校長公開指證,造成壓力的始作俑者正是教育局,因此,鼓勵家長針對操練學校的說法,其實只是為教育局開脫責任而已;
(2) 教育局是在小學人口急劇下降、殺校人心惶惶之際,推出評核學校表現的TSA,並且有傳言評核成績影響小一派位,學校存亡關鍵所在,TSA迅即成為極高風險的評核,學校非要達標不可;
(3) TSA擬題愈來愈艱深,超出學生基本能力,以小三中文閱讀考卷為例,篇章總字數由2005年的765字增至2014年的1270字,學生必經操練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數學考題則有獨特題型,也有超越小三程度,學生不操不識。多位學者包括中文大學的黃毅英、林智中及教育學院的馮振業等,皆深入探討及援引不少例子,說明TSA擬題越來越刁鑽,為了應付愈來愈深的題目,教師也唯有將課題愈教愈深。委員會欠代表性 恐淪為橡皮圖章
- 目前,教育局正委託轄下的「基本能力評估及評估素養統籌委員會」進行TSA全面檢討。可是,該檢討委員會的成員,有不少傾向支持TSA,例如擔任委員會主席的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女士,及公開為TSA護航的侯傑泰教授。最近,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先生向傳媒表示,當年他曾提出TSA改為抽樣考核時,上述兩位都不認同,指沒TSA仍會有操練,「而且抱『完美主義』,希望收集更多學生數據」。另一方面,在檢討工作進行之際,吳克儉局長近日竟在網誌已提出前設,強調TSA「有不可或缺功能,不應輕言取消」。這反映了局長到委員會成員的取向,再加上檢討時沒有加入不同持分者,包括家長、前線校長、對TSA持不同意見的學者等,令人極度質疑檢討的代表性,擔心委員會只淪為政府的「橡皮圖章」,並非真心解決問題。
- 教育局又表示,TSA評估是唯一能評估學生在完成小三、小六及中三時,中英數三科基本能力的方法,以了解學生差異,有助調整教與學,是一個重要工具。對於這點,近期有退出小三TSA的私立小學校長已明言,退試的原因之一是:教育局一般會在考試後約半年,才向學校發放TSA成績,故對小三學生的回饋作用不大;而屆時六年級的學生更已升上中學,亦無從跟進;也有議會校長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要回饋學與教的成效,校內考試已可知道」。這是前線同工的真實經驗,反映TSA並非如局方所言,是「不可或缺」的。反而有學者質疑TSA不能量度教育成效,因為如果只看重成績,可靠操練學生應試能力以掩蓋教學失敗。
取消小三TSA 教協會三大訴求
- 教協會認為,TSA已推行逾十年,進行過兩次優化未能成效,TSA操練持續不減,家長和學校對小修小補已失信心。當局務須作出果斷措施,就此,本會提出三大訴求:
(1) 取消小三TSA,而為免當局藉檢討拖延,故必須立即叫停來年五月的TSA評估,以即時紓緩本學年小三級教師和學生的壓力;
(2) 展開各級TSA全面檢討,並必須邀請持不同意見的人士加入,包括家長群組代表、教師團體代表、校長團體代表,及不同意見的學者,提高檢討委員會的認受性,公開並充分諮詢及聽取民意;
(3) 調查TSA變質的原因和壓力來源,對症下藥,若檢討仍無法杜絕流弊,應果斷取消所有級別的TSA,還學校一個健康教學生態、還學生一個快樂童年。結語
- 教育局強調,國際上不少國家都有類似評估,香港取消TSA是很大的倒退。教協會對此絕不認同,首先,TSA只看重單一的應試成績,不足以全面量度教育的成效,不利學生的多元發展。政府也決不能為了迎合「世界潮流」,便把孩子視為數據庫,無視制度的嚴重異化,讓學生繼續在操練下,失去學習興趣和自主空間,這對孩子、對社會都絕對是得不償失,這才是令教育倒退的一大禍根,當局必須認真正視問題,令教育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