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中國巨變下的香港

$
0
0

專業分享 ■ 鄧家宙博士

中國近代史與香港

香港位處中國南端海岸,是南亞與北亞之交通樞紐,且有優良海港,早於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區內謀生活動。最遲至魏晉年間,已有中外商船蒞港泊岸。歷朝承襲海上貿易政策,以廣州作為涉外商貿的窗口,雄據珠江出口的香港和澳門成為守護國門的最前線。基於特殊地理優勢,香港在中國歷史以至國際政治早已預留重要的戲份,只待因緣到位,自然躍登歷史舞台。

1841年,英軍率先攻佔港島,宣稱管治。翌年,戰敗的清廷確認將香港島割讓為英國殖民地。中外商人紛紛來港經營業務,貿易往來頻繁,海陸交通暢通無阻。隨著《北京條約》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簽訂,港府政區擴展至深圳河以南地區與週邊海島,香港得以長久發展。相反,清廷至鴉片戰爭後,政局趨於混亂,太平天國、甲午戰爭、列強入侵等禍亂接踵而來,面對外患內憂,國勢日下。由於香港屬英治地區,在政治、商務、生活各方面均較穩定,每當國內動盪,內地居民往往移居香港,一則逃避動亂,另謀生計,二則觀望局勢,寄望來日返國再圖發展。

孫中山推動革命

孫中山先生於1866年出生,青年時代蒞港留學,除學習外文與醫學,亦吸收了西方文化和宗教思想。他在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地帶中環地區生活達7年之久,感受到西式政體下的社會發展和市政管理,井然有序。反觀當時滿清國勢腐敗無能,形成強烈對比,由此孕育革新中國政治的構想,經常與學友評論清廷時政。

1894年,孫中山先生起草〈上李鴻章書〉,促請清廷改革,未獲接納。未幾,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滿清一敗塗地,原為推動國家富強的洋務運動宣告崩潰,激發孫中山先生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政權的決心。翌年,孫中山在港成立興中會,聯同楊衢雲等志士籌策廣州起義,史稱「乙未廣州之役」。儘管首次革命以失敗告終,但革命黨人以香港政治環境特殊,先後創辦《中國日報》宣揚革命,又設立多個秘密會社,組織起義、運輸軍火及接濟黨人。而紳商華僑,如先施百貨的馬應彪及保險之父李煜堂等商人,均慨捐巨款支援革命,可見香港是籌策革命的基地,對中國由帝制過渡到民主共和體制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筆者按: 本文節錄自CACHe出版《香港歷史系列教材》第八章。

【作者簡介】
香港史學會總監。本會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將於2-3月合辦「網上講座:香港與中國近代史系列」,邀得鄧家宙博士、溫佐治先生講述民國高僧和清朝遺老在港的發展和影響,故特意分享此文,以助大家更理解其時背景。> 講座詳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