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言 ■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高級永續農業主任 葉子林
農作物生長只會看天,不會休假。哪管我們過不過年,菜園都需要農夫打理。
不過臨近年關,農夫生活總有些不同。七、八十年代新界菜興旺時,農夫過年前日子挺忙的,一來正值收成旺季,二來農曆新年蔬果禽畜消耗量大,農夫當然不會放過發「新年財」機會;一籮籮生菜、芹菜、番茄等時蔬,不斷由農村運到市區。
以前農戶也喜歡在家旁養幾隻雞,以菜莢冷飯來餵飼,管理成本不高,能收雞蛋來吃。過年時,就宰一兩隻來應節,倒是一舉兩得。不過自從2006年政府禁止散養家禽後,走地雞在新界已成絕唱。
現今菜農過年,情況與以前不一樣了。先談菜的品種,生菜(財)兆頭最好,以前分「西生菜」、「唐生菜」兩大陣型。西生菜是包心的,內葉不受光,質感清脆,故又名「玻璃生菜」。現在生菜品種選擇多了,吃西生菜的人明顯減少;不過,它的命運仍較「唐生菜」好得多。自從「意大利生菜」在九十年代初引入香港,「意生」味不帶苦,種植又不難,農夫紛紛捨「唐」取「意」,現時唐生菜已經絕跡於農田。
倒是另一賀年蔬菜主角─芹(勤)菜,仍能保留昔年華洋分野色彩。今天走進街市,菜檔仍大體以唐芹、西芹來作分類。
菜會變,人亦然。坦白說,現時將新界鄉村稱呼為「農村」,已經有點勉強。鄉郊仍有人耕田,但農戶很多時已非鄉郊社區核心架構;不少農場都是外向型,與市區的聯繫,較鄰近村友還要密切。隨著市場轉變,新一代農夫營銷方法也不相同;為了提高利潤,他們會跑農墟、搞直銷,建立自己品牌。
每逢農曆新年前,漁農自然護理署與本地漁農組織,會在旺角花墟舉行「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由於人流暢旺、市民消費力不俗,不失為城中盛事;不少老中青農戶亦樂意參與,短線可賺快錢,長線可增加知名度。可惜今年受疫情影響,整個嘉年華移師網上;姑勿論生意成效如何,熱鬧氣氛已經不再。
花農就更不幸,花市先取消後復辦,規模被縮減了。年花的銷售渠道相對集中,花農受疫情的影響,較菜農更甚。幸好現今社交平台興旺,他們也能找辦法推銷宣傳。時勢迫人,疫情下許多老菜農老花農,就算不習慣,都要好好學習如何善用自己的智能手機。
逆境自強,農夫自救。這一點,倒是幾十年來都沒有改變。
■ 生菜和芹菜,多年來都是過農曆年必備蔬菜品種。上為意大利生菜,下為西芹。
以上所有照片來源,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