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 新聞稿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小組)今日向教育局提交最後報告,提出方向性建議。
教協對報告部份內容表示擔憂,憂慮教育局可借報告內容加強對通識科的操控,特別是有關教科書送審、教材避免探討新近事件等內容,將加強官方對教學和考試內容的政治審查。另外,雖然小組建議保留通識科必修必考,但同時強烈建議「在落實所有改善措施後…就通識教育科進行效能研究…判定該科作為高中核心科目的地位」。教協形容小組留下了向通識科開刀的尾巴,刀仍懸在通識科的頭上。
教協認同課程檢討需為學生創造空間及機會,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和升學出路,教育界亦認同現時中小學課程偏多,多個科目需進行精簡,但建議和措施必須堅持以教育專業主導,不應以政治凌駕教育。教協就報告內有爭議的內容及建議作出以下初步評論:
通識教育科
1. 報告留下尾巴,通識必修地位可被取消
3.6.21 專責小組強烈建議教育局在落實所有改善措施後,盡快在適當時間就通識教育科進行效能研究,以分析各項改善措施能否達至預期效果,和有助達到課程目標,從而判定該科作為高中核心科目的地位。
評論:
教協認同通識科核心科目地位維持不變,並在不損課程完整性下進行簡化。可是,報告為通識科的核心地位留下了極大的「尾巴」:落實改善措施若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通識的核心科目地位會被動搖。這是令人不安的警號,尤其通識科在近期社會事件中多次被捲入漩渦,建制人士及內地官媒更不斷攻擊,政府對通識科的必修立場亦有所改變。教協擔憂,小組報告雖然沒有改變通識的必修地位及評級制度,但留下了日後要做效能研究的尾巴,代表刀仍懸在通識科的頭上。
2. 干預考評獨立
3.6.20建議教育局和考評局需付出更大努力,就考卷擬題、審題和評核加強共識和通力合作, 確保課程目標和理念與評估一致。
評論:
教育局和考評局向來尊重考評獨立,容許考評局享有完全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處理考評事宜,也正因為這樣互相尊重的精神才能確保專業與公平。但是,小組是次建議教育局和考評局就考卷擬題、審題和評核加強合作,破壞了考評局獨立自主的慣例,更是將通識科例外於其他科目,引起評卷員和考生的憂慮,擔心評卷和答卷的表現會成為政治審查的把柄。
3. 限制探究題材,強化教科書送審機制
3.6.16 至於新近發生的事件尚在發展當中,不適宜用作科目的探究題材;因為事件仍未完結,往往未能核實資訊數據的客觀程度及其可靠性,令師生難以展開持平和具證據支持的討論,並由此而得到結論。
評論:
小組提出新近發生的事件不宜被討論,難免讓人聯想到反修例等事件。教協認為這個說法毫無理據,教師有責任與學生探討社會上正發生的事情;事實上,學生往往也是對社會當下的事件最感興趣,甚至會主動與同學和老師討論。教協質疑小組的說法只基於政治因素,要老師迴避社會上最新、最貼身的事件作教材和討論;通識科不是歷史科,通識科教師具專業訓練,陪同學生正反討論具爭議的議題,而不是迴避社會爭議。
3.6.20 支持教育局為出版商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查閱已經出版,並在市場出售的通識教育科「教科書」。若該服務效果理想,並獲學界和公眾接納,專責小組亦會支持教育局考慮將通識教育科的「教科書」納入現行的課本送審機制,如同其他科目一樣。
評論:
教育局今年為出版商提供「通識教科書專業諮詢服務」,從教科書的修訂結果可見,自願參與的「諮詢服務」已變成了比正式課本送審更嚴苛的政治審查,嚴重損害了通識教育科課程宗旨與目標的實踐,窒礙了高中學生多角度了解及思考社會議題的學習機會。教協促請局方停止名不符實的「專業諮詢服務」,並堅決反對進一步將通識教育科的「教科書」納入課本送審機制,令現時所謂的自願送審機制更加強化。
4. 干預學校專業自主
3.6.20建議教育局支援學校領導層加強學校自我檢視和內部質素保證和問責的機制,以保證校本學與教材料的質素,確保學校有效推行課程,並與各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
評論:
學校管理層一直有既有機制,確保各科教材的質素。事實上不少通識科教師活躍地互相分享校本教材,與不同同工互相學習,提升質素。假如教育局特意「協助」學校,只會讓教師感到政治壓力。事實上,自教育局通識教科書「專業諮詢服務」結果出爐後,政府刪去「三權分立」等內容的舉動,已經令人擔憂教育局會繼續以「改善質素」之名,刪去一些「政治敏感」的內容,而非由教育專業主導。
5. 獨立專題研究(IES)成選修,走一試定生死的回頭路
3.6.18容許學生可以選擇不進行獨立專題探究,將獨立專題探究轉為通識教育科的延伸和選修部分,並將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匯報,而大學「一般入學要求」只計算筆試成績( 最高第五級,其中成績最佳者可考獲5*或5**級)。大學可以考慮給予獨立專題探究部分加權,或將此部分定為某些大學課程的必須入學條件,如同現時數學科延伸部分單元一/ 單元二的做法。
評論:
教協質疑小組忽視了通識科課程的完整性,甚至影響文憑試的國際認證。獨立專題研究一直是通識科的特色,使學生有機會深入自主地研究一個議題。小組建議「如同現時數學科延伸部分單元的做法」將IES改為選修,教協認為將會令學生失去做IES的誘因,事實上數學科延伸單元這個模式令學生缺乏誘因修讀,才有聲音要求將兩個數學選科單元合併為「高級數學科」。小組的建議只會令選修IES的學生人數大減。而且,這個改動加強「一試定生死」對考生的壓力,也無助弱勢考生透過IES爭取更好的成績。
價值觀教育
3.5.2 專責小組注意到公眾人士強烈要求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包括提高他們從官方和可靠來源獲取資訊的意識;於轉發及詮釋資訊時,以合乎道德和謹慎的態度運用資訊科技(「資訊素養」的重要部分)。
評論:
小組強調學生需獲取「官方和可靠來源」的資訊,讓人擔憂官方資訊不容爭議。正如最近有關三權分立的討論,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公開場合表示香港沒有三權分立,要求教科書清楚說明這一點,剝奪了師生在課堂的討論空間,不能批判和分析官方的資訊和立場。教協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要訓練學生明辨是非,分辨事實與意見。即使是非官方的資訊,教師也應可與學生充分討論,而不應為此設限。
教師專業發展
3.5.3 提供不同模式的專業發展活動,包括準教師職前教育和在職持續專業發展,以加強教師瞭解價值觀教育不同範疇的目標和宗旨,並加深他們對其專業教師角色的認識,包括於價值觀教育方面作為學生的楷模。
3.6.20因應預期推出的修訂課程架構,建議教育局為全港所有通識教育科教師舉辦全新系列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讓他們溫故知新,掌握科目的理念、目標/ 宗旨和教學法。
評論:
小組兩次提到要求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尤其是為全港所有通識科教師舉辦全新系列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教協表示強烈憂慮,擔心相關的培訓課程是變相灌輸官方立場及資訊,要求教師符合相關的政治標準才是真正的培訓目標。
中國語文科
3.6.6為創造空間,專責小組維持檢視該科評核模式的建議,包括但不限於刪減、精簡或合併現時的說話和聆聽考試卷別。
評論:
教協認為說話卷培養學生的口才和即時思維,正正回應社會對表達能力的要求,其價值難以被取代,應當予以保留。說話卷本身已包含聆聽成分,而綜合卷所訓練的資料整合能力,在其他卷別或科目中也有涵蓋。因此,如必須在聆聽綜合及說話卷之間取捨,我們會建議保留說話卷而取消聆聽綜合卷。教協重申,當局應首先精簡校本評核的內容,釋放教學空間,調整卷別的考評則需回應社會訴求及照顧學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