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教協就2020年度《施政報告》有關教育部分提出的意見

$
0
0

 2020年9月18日

主要關注

1.   教育免受政治干預,課程及考評回歸教育專業

政府將近年社會運動歸咎於教育,令部分科目屢受不必要的政治干預。

通識科:教育局推出通識教科書「專業諮詢服務」,實際上是對教科書作審查。經教育局審閱改版的教科書被發現有多處修改,包括將「三權分立」的部分刪去,引起社會極大爭議。教協認為,即使政府有不同意見,也應讓教科書及教師羅列雙方意見,讓學生理性討論。此外,通識科近期不斷受到教育界以外的干預,教育界已深感不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逾一年半的研究,認為應維持通識作為核心必修科的地位,政府不能貿然將專業建議推翻。

歷史科:中學文憑試考題一道中日關係資料題,被扭曲為淡化日本侵華罪行,即使逾九成半歷史科老師認為考題並無問題,在教育局粗暴干預、向考評局公開施壓下,最終該題仍被取消,置專業和考生利益於不顧,嚴重衝擊行之有效的考評制度。

意見:當局對課程及考評修訂應堅守專業立場,絕不能以非專業的原因貿然推翻教育界的共識。

2.   確保程序公義,保障教師表達自由

教協接獲教師被投訴的求助個案,大部分只涉及在私人領域發表的感受,教育局不但接受匿名投訴,而且有些個案在調查過程中未有通知涉事教師,也未有讓教師申辯便裁定專業失當,嚴重違反程序公義,是以言入罪,製造白色恐怖。

意見:教育局在未有具體證據顯示教師在私人領域表達個人感受,如何影響其在履行職責時保持客觀、中立,就裁定教師違反專業操守,做法不能接受。政府處理有關投訴時應以教育專業為宗旨,教師課外的政治參與及表達個人意見,不應構成對教師不利的原因。

3.   保障學生表達權利及人身安全

教育局去年去信學校,指學生不應在校內表達政治訴求。教協認為學生按《兒童權利公約》第13條,享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公約更進一步說明「此項權利應包括通過口頭、書面或印刷、藝術形式或兒童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表達意見,教育局限制學生在校園內以和平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意見,這個做法是違反公約。教協更關注到有學生在網上課堂表達政治意見而被罰停課,甚至被要求記過或退學,教協認為,教育應重視聆聽與溝通,學生不應因和平表達意見而被罰或被剝削受教育的權利,此舉嚴重違反教育精神及兒童權利公約。教協亦留意到有女學生早前在未有作出任何暴力行為的情況下,被警方粗暴拘捕並受傷。

意見:要求政府信守《兒童權利公約》保障兒童表達自由,並停止一切傷害學生及違反人權的行為。

重點建議

4.   為學校提供防疫津貼及適切支援

因應疫情有緩和趨勢,教育局公布9月23日將階段恢復面授課堂,當局應關注學校預備防疫物資及措施的負擔,特別是政府今年七月份向學校發放十萬元津貼增聘清潔工/購買服務,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卻未有納入資助,由於幼兒防自我保護能力低,學校防疫工作倍添壓力。而當局規定面授課堂只設半日制,對於付費的全日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及幼兒中心,仍然會面對財政壓力。此外,由於9月大部分日子只能提供非面授課堂,之後半日課堂也可能需要透過視像教學,但不少基層學生仍然缺乏電腦或視像鏡頭等硬件,網課帶來的數碼隔閡更加明顯。

建議:當局必須密切關注全日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及幼兒中心的復課情況,提供適切財政支援,包括容許幼稚園由一月起計算每月資助等。此外,應加強學校和學生在視像學習方面的軟硬件配套和支援,並為中⼩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提供新⼀筆防疫津貼,加強消毒工作及購買防疫物資,幼稚園及幼兒中心亦應與中小學看齊,獲發回十萬元津貼以增聘清潔工/購買服務。

5.   疫情下跨境生未能回校,中小學宜彈性處理開班安排

升中學生人數雖有回升,但個別地區收生仍有困難,而升小一學生人數則有下降趨勢;但無論中小學,今學年在疫情下,大量跨境學生或非華語學生在短期內都難以回校復課,不少收取較多這兩類學生的學校,正擔心教育局九月派員到校點算學生人數時,會影響核准開班人數,導致來年減班,影響學校穩定。

建議:因應跨境生與非華語生回港有困難,教育局應特事特辦,彈性處理點人數的安排,例如推遲點人數的日期,或將「點人數」視為統計,不影響來年開班數目,即「凍結」今年班數,以應付疫情下的特殊情況。

6.   盡快落實幼師薪級表,保障專業年資

本屆政府對幼教界最大的承諾是,為幼教界制訂幼師薪級表,這是提升幼師專業地位,挽留幼教人才的一大關鍵。幼稚園在中位薪酬資助下,幼師流失率已持續偏高,但政府至今仍未有正式公布建議方案,以廣泛諮詢各持份者的意見,幼教界正憂心政策被拖延。

建議:盡快公布薪級表的可行方案,並確保諮詢渠道透明,讓不同持份者充分參與,以盡快重設與MPS掛鈎的強制薪級表,並全額資助幼師薪酬,保障幼師專業年資。

7.   改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人事編制和薪酬架構

公營學校已經落實全面學位化,但相關的人事編制問題仍未理順:小學的中層職位數目嚴重不足,令人事安排困難;小學校長及學位教師的資歷要求和職責雖然不下於中學同工,但待遇均較中學低;特殊學校由於班數較少,校長往往只得到相當於中學副校長的職級,都是不合理的現象。

建議:盡快將改善小學中層管理人手及理順校長級薪酬的議程提交財委會審批,包括增加小學中層職位的數目,與整體教師數目掛鈎,讓校內負責中層管理工作的老師,均可得到合理的職級待遇;改善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校長、副校長、主任和教師職系的編制和薪酬架構,以符合其職位和工作性質。

8.   改善班師比例,解決合約教師困境

中小學編制遠遠落後時代需要,教師壓力居高不下,同時也製造了大量短期合約教師及教學助理職位。2017年行政長官上任後,落實了中小學增加班師比例0.1,但絕不足以解決問題。

建議:持續增加班師比,直至達到目標的小學1:1.8,初中1:2,高中1:2.3的水平,讓學校有充足的教學人手,保障教學質素。同時讓更多優秀合約教師能夠轉任常額,獲得平等的專業發展機會

其他建議

幼兒教育

  • 提高幼教資助,全額資助全日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加強支援幼兒中心。
  • 增加幼師人手,減省不必要的行政工作,增加行政人員。
  • 增設融合教育及課程發展主任;改善校長職級。

中小學及特殊教育

  • 檢討中小學課程,杜絕TSA操練,為學生拆牆鬆綁。
  • 全面落實提升中小學SENCo職級,確立統籌職能。
  • 落實小學「一加一」服務,設常額社工及SGT各一名,並保留原有輔導人員。
  • 改善校本管理及申訴機制,確保投訴能得到公平處理。
  • 加快校舍改善工程,不能受惠的學校應加快重置安排。
  • 支援職業高中及職業教育發展。
  • 改善特殊學校班額,以加強照顧中度/嚴重智障、肢體傷殘和聽障兒童。
  • 增加智障人士宿舍名額以縮減輪候時間,並為目前仍在輪候的家庭提供即時支援。
  • 支援少數族裔學童的教育,開設「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獨立課程。

 專上教育

  • 增加專上院校教師實任制的比例,改善合約和流浪教師的待遇。
  • 檢討大專學生資助政策,減輕學生升學壓力。
  • 關注自資教育的未來發展,促進自資院校提升質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