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疫情中的情緒管理

$
0
0

心語絲絲 ■ 劉銳紹

武漢疫情嚴重,還在不斷擴散。除大學外,很多學校都已停課。不過,這又帶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們不用上學的情緒管理。很多人沒有察覺這個問題,但我的不少朋友都遇上了。

這個問題的普遍程度和嚴重程度,因人,因年齡,因環境而異,但注意心理健康的朋友跟我說,如果老師和家長不注意,這問題可能引起異化效果。

有些孩子不用上學,留在家中,初時還很雀躍。但久而久之,他們就有「被困」、「坐牢」的感覺;即使他們可以打機,跟同學們網上接觸,但不能代替正常的人際接觸。如果家長沒注意,或者逼他們趁機多溫功課,或者為了避免他們受到感染,因而禁止外出,這又可能引起情緒磨擦。處於青春期的青年,尤其是有點自主性的(我很少說「反叛性」),處理的方法就更要注意。

對於年紀較輕的學生,這就更麻煩了。他們跟平常上學的生活對比,好像失去了甚麼似的,於是經常問甚麼時候可以上學,但家長也無法回答,也不知如何解釋,才能令小孩子明白──這次疫情的原因,是人禍多於天災。

於是,一些家長朋友按照不同年齡的孩子,想出各自的辦法。有朋友把現實中的疫情,改編為動物故事──森林大王如何霸道,以為自己身體強壯,氣力大,就不管其他動物的健康……盡量把現實生活中的情節融入故事裡,然後在群組或孩子的圈子裡分享。

可是,注意心理健康的朋友提醒我,眼前的現實多是悲哀的、無奈的甚至是痛苦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應對不力和失策,但對於年紀較輕的學生來說,正是需要全面心理平衡的時候,所以怎樣選擇故事的內容,從故事中帶出甚麼信息和取向,正反兼顧,都要想得透徹。

當然,不能像大陸官方那樣,只講正面,不講負面。官方徵集了三百名「信得過的記者」,前往湖北疫區製造「催淚彈」;這不是真正的催淚彈,而是「催人熱淚的正面好人好事」。結果,護士被逼剃光頭以示雄心壯志,地方領導人在辦公室裡扮作探望病人,諸如此類的「好人好事」,令人發笑,但其實是苦笑。

總之,疫情可悲,這也是真正的國民教育的現實教材。

 


劉銳紹  香港時事評論員,人稱「夫子」。曾任《文匯報》駐北京記者。現於香港多個傳播媒體擔任主持,並在報章專欄撰寫時事評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