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老師是老師」,「父母是父母」

$
0
0

保寶秘笈 ■ 梁秀婷

新年期間,與親友閒聊時被問到:「你們夫婦倆都是教書的,教導子女時會否較有耐性?」這個問題十分有趣,大家不妨用三秒時間思考一下上述問題。

如你的答案是「會」,恭喜你!你成功了。

筆者自問未到如此境界,作為教師,我們能專業地傳授知識、開導學生,與家長分享與子女相處及管教的心得。當回到家,面對自己孩子的行為問題,作為父母都會專家上身,發號司令時多麼的權威、自信。然而我常笑說我的女兒是我最頑劣的學生,同一個方法對學生有用,但往往在子女身上都未能奏效。

筆者再回想起平日回應家長時,最常強調的教養心得:態度—成人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及背後原因。例如孩子常在家中大吼大叫,他是在吸引成人注意?是表達情緒?還是有所需求?事出必有因,成人如何理解子女行為,必如何回應子女。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最知易行難。在孩子面前,我們慣以負面解讀幼兒行為,因此亦慣以命令式喝止不良行為,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得不到體諒,正是助長他們重複負面行為的反叛心態。

同時,不要少看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子女在學校老師面前與在家的表現之差異可以完全超乎想像。孩子會對老師言聽計從,對父母一言九「頂」,理由可能單單因為「老師是老師」,「父母是父母」。

想通了,不再因子女不像學生般聽話而感到灰心自責,反之與子女相處時放下老師的權威,重拾父母的角度,教導我那頑劣又可愛的學生。

「教協家長組」歡迎會員加入,請將您的姓名及會員證號碼電郵至 feedback@hkptu.org 與我們聯絡,說明加入「教協家長組」。


梁秀婷 教協學術部副主任,兩個小孩的幼稚園校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