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非聯招」收生的事實與意見

立法焦點 ■ 葉建源

教育的使命之一是促進社會流動,減少跨代貧窮。過去,香港教育制度成功促進社會公平,大量來自基層的人才考上大學,成為社會各方面的翹楚。不過,近年部分大學課程尤其專業領域的「非聯招」收生比例偏高,令人質疑中學文憑試(DSE)考生的入讀機會是否有所降低。究竟大學是怎樣比較不同考試的分數?是否公平?公眾一直無從稽考。

現時,本地學生有兩個升讀本地大學的途徑,分別是「聯招」和「非聯招」。前者以DSE成績申請入學,後者主要以本地副學位學歷、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會考課程(GCE-AL)或國際預科文憑(IBDP)成績申請入學。

教資會資助院校每年取錄GCE-AL或IBDP學歷的「非聯招」生只佔5%左右,不算太多,但為何大部分集中在環球商業、醫學、法律、建築、牙醫等收生分數較高的專業課程呢?以2017/18學年為例,透過「非聯招」錄取本地生最多的10個課程,非本地學歷比例由三成至接近五成不等,全部都是專業領域的課程,「聯招」生有沒有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呢?

我同意大學收生以「擇優取錄」為原則,但各課程和考試的評級標準不同,「優」是如何比較的呢?以2017年的成績分布為例,DSE考生取得最高等級的只有1.3%,而IBDP和GCE-AL分別是7.7%和8.3%,如果單以各考試的最高等級便視為最優考生,那DSE因為評分嚴謹而讓考生變得失利。而同樣是香港學生,在IBDP獲得最高等級的人數更高達24.1%,是 DSE的18.5倍!如果只有數個百分點的差異,還可歸因於學生能力的不同,但現在分別之大,明顯是課程或考試評級的制度差異所致。

由於香港沒有類似「英國聯招」的換算公式(UCAS Tariff),整個甄選過程極不透明,是否「擇優取錄」,公眾實在難以判斷。不過,眾所周知,在香港修讀IBDP的學費高昂,以直資學校為例,每年由數萬元至二十多萬元不等,基層學生難以應付,入讀的機會極低。如果大學傾向錄取更多非本地課程的學生,收生偏差會否有利於富裕階層,削弱基層學生入讀熱門課程的機會,影響社會流動呢?這是非常嚴峻的教育公平問題!

我無意也沒能力比較不同考試的優劣,但評級的寬緊度直接影響考生的最終成績及入讀大學和選擇學科的機會。為免情況惡化,有關當局和大學機構應立即設立公開透明的考試分數換算機制、檢視現時收生政策,制定措施,確保大學各課程讓本地考生享有公平的入學機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 HKDSE計算日校考生的甲類學科成績
GCE-AL計算全英國考生所有科目成績
IBDP計算課程內6個組別的所有科目成績

資料來源:
1) >> 考評局
2) >> 國際文憑組織;本港考生數據由國際文憑組織向葉建源議員辦事處提供
3) >> 英國 Joint Council for Qualification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