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學校是推動基層醫療健康的最佳場所

$
0
0

立法焦點 ■ 葉建源

立法會最近曾辯論「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議案,強調預防保健和自我健康的管理,對學校系統來說,也有不少核心問題需要反省和解決。

基層醫療是醫療系統的首個接觸點,服務包括健康評估、疾病預防、治療護理和康復支援等。舉例說,今年初流感爆發,政府若然及早在流感高峰期前做好預防措施,嚴重併發個案自然減少,連帶學校向生防護中心呈報、中心接報後調查涉及的大量工作、公立醫院的求診壓力也可以一併紓緩,教育局更毋須忽然宣布停課了。

保障兒童獲得健康的基本權利

生防護中心在今年2月的網上期刊《非傳染直擊》指出,學校是提供學童每日進行體能活動、教導經常運動有益身心的最佳場所。根據一項國際系統評估,香港兒童及青少年在「整體體能活動」表現差劣,即少於半數兒童及青少年,達到每日進行一小時中度至劇烈體能活動的國際標準,「剝奪兒童參與促進成長及發展的體能活動或動態遊戲,有違保障他們獲得健康的基本權利」。反觀現有的課程指引,小學每周約只有兩堂的體育課,初中體育課時只佔5-8%,高中列為核心和選修科以外的其他學習經歷,反映這個「最佳場所」發揮的作用有限。

健康不單是無病無痛,還包括精神健康。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發現,兒童失去遊戲時間,更易患上焦慮和抑鬱。香港的學生,不少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享受每日至少一小時的遊戲時間也困難,童年的快樂時光與天倫之樂,大部分時間被學業佔據,身心疲累,惡性循環,壓力也在不斷影響情緒。政府為防止學童自殺推出試驗計劃,加派精神科護士到學校識別和轉介有需要學生接受精神服務之餘,有否從源頭著手,為老師釋放空間,讓老師有更多時間關顧學生,教導學生價值教育和處理壓力的技巧,給他們自信尊嚴,陪他們走過人生的風雨,這才是提升抗逆能力和預防自殺的治本之道。
建立健康成長路

基層醫療服務還包括疾病管理和康復治療。香港人愈來愈長壽,慢性疾病個案也愈來愈多,現有的醫療水平或許能救活不少個案,但涉及的醫療費用不菲,貧病交煎,部分更要照顧「同病相憐」的老伴。政府必須加大力度推動公私營醫療合作,並加強各醫護專業的培訓,讓不同專業在醫療系統中充分發揮角色,此舉既可有效支援長期病患者的需要,更有助紓緩專科和住院服務及醫療開支增長的壓力。

生署剛發表的《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文件指出,至少三分之一的非傳染病可透過健康生活模式得以預防。因此,政府應從根本的制度著手,包括改革課程,配合這個「最佳場所」,為學生從小建立健康的成長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