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教資會委員會發表中期報告 建議大幅增加研究撥款

$
0
0

本報記者

政府於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成立委員會檢討高等院校的研究資助策略,並委任港科院院長徐立之出任主席。委員會於6月6日發表中期諮詢報告,當中包括一共七項建議,並展開公眾諮詢。教協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支持增加撥款,推動大學的研究工作;但同時關注政府及大學如何加強栽培本地的研究人才。

委員會建議政府大力加強資助

中期報告指出,香港在2016年的研發總開支只佔GDP的0.79%,遠比中國內地、新加坡、韓國、英國、美國等的國家為低;為回應林鄭月娥提出要於任內將研發總開支提升至佔GDP的1.5%,委員會建議政府將每年的競逐研究撥款由20億元倍增至40億元,當中包括每年撥予研究資助局的撥款由10億倍增至20億元。去年教協亦曾要求政府撥款予研資局的研究基金,以補償近年因投資回報下跌而減少了的研究資金,並獲政府於去年年底表態接納這個意見;委員會亦進一步表態支持政府向研究基金注資不少於100億元。

除了政府的撥款外,委員會認為亦要推動私人或私營機構向研究界提供研發開支及捐款。委員會指出,在其他研發總開支佔GDP比較高的經濟體中,普遍是由私營機構推動研發;但香港的研發活動開支中則只有少於45%是來自商界。為此,政府已承諾向企業就研發活動的開支提供額外的稅項扣減。

成立獎學金吸引研究人才

在人才方面,委員會建議設立三項獎學金,吸引人才於香港進行研究工作。委員會建議成立「博士後獎學金」,鼓勵香港的博士畢業生投身博士後的研究工作,預計每年50個名額,資助期為三年。另外設立「研資局研究員獎學金」及「研資局高級研究員獎學金」,資助對象分別為副教授級和教授級的學者,兩個獎學金每輪分別設約十個名額。

教協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對政府倍增對研資局的恆常撥款,及一次過注資研究基金的建議表示歡迎,但同時認為政府應該更具針對性地加強對本地科研人才的栽培。他指出現時本港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及學者中,有為數不少的是來自中國內地或其他海外國家,他希望政府可以為本地的學生及學者提供更多支援,鼓勵他們修讀研究院課程及增加他們畢業後投身研究工作的機會。他相信有更多的本地學生投身研究工作,才能確保未來有足夠的科研人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訂立研究策略規劃時或要諮詢政府

現時教資會設立了協作研究金(Collaborative Research Fund)、主題研究計劃(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及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reas of Excellence Scheme),支援跨教資會院校進行的協作學術研究。委員會建議教資會考慮合併這三個計劃,新計劃應支持各大學合作成立研究院之研究計劃,鼓勵進行具策略重要價值的研究;而何謂「具策略重要價值」,則由教資會經諮詢政府和大學後確定及規劃,以處理社會上面對的問題。教協會長馮偉華擔心,由政府給予意見去訂立研究策略未必是最好的做法,他指「假如政府鼓勵就『一帶一路』或『大灣區』的發展進行研究,學者要以此為題目才較容易獲得資助,這樣難免會令大學側重了這一方面的研究。」他擔心這樣會令學界的研究題目過於集中,忽略了其他同樣具研究價值的課題。

研究及教學不可偏廢

馮偉華補充指,教協十分支持政府增加資源資助學界的研究計劃,但大學界「重研輕教」的風氣十分濃烈,委員會建議新增的20億研究撥款是以「競逐」的方式發放,新增的獎學金名額又杯水車薪,這樣很可能令大學內側重研究以競逐資源的情況再次加劇。教協認為政府增加研究資源的同時,需要確保院校同樣重視教學工作,包括停止裁減教學人員及減少以兼職方式聘用教學人員,讓有志進行研究工作的學者可以有資源研究的同時,有志教學的同工亦可以得到應有的尊重及待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