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樹■張往
近日,我的高中歷史班正研習中國近現代史,這使我憶起中學歷史老師的教導,他向我們介紹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一書(Immanuel CY Hsu。現代中國的崛起),鼓勵我們研讀。已成教師的我,如今向學生介紹這本經典著作。此書原版在1970年首次出版,到2000年先後歷經六個版次,之後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翻譯成上下兩冊中文版。
那天,我到樂文書店查找此書,卻遍尋不獲;正打算離去時,到店員面前一問,誰知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他背後的書架上剛好有一套他一轉身就知道擺放位置,立刻把書取來給我,這種陌生人之間的連系使我感到親切。我問他是否只剩一套,他說還有十套八套,我更是欣喜後來回家翻開兩冊書的版權頁:!「2018年第十九次印刷」和「2017年年第十七次印刷」幾乎每年都要重印一次若對香港出版面貌有所了解的朋友,定必感到驚訝。
踏出樂文,我從舊式唐樓的樓梯間,看到走廊對面的學津書店。學津可能是香港最寧靜的獨立書店,專營二手書,尤以文史哲為主。我上次到訪很可能已是大學年代,不同年代的舊書彷彿各有其位置,又處之泰然,這正是城市中難得的和諧美。每次在舊書店裡看到陌生的書名,和熟悉的作者,就好像再遇青春年代的初戀,求學時期的回憶就湧上心頭不消十分鐘,我已買了數本值得收藏或研究的書籍,如:鄭宇碩編的“過渡期的香港”,楊森的“香港政制改革“等。最有趣的是一本由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編著,談師生關係的小書,不知八九十年代的校園是怎樣的?這些既是一手又是二手資料的書籍,都是研習歷史的寶貴材料,更對思索當下社會有一定參考價值。
執筆至此,我想起當年陸耀明老師跟我們分享:「即使在座各位離開了校園,日後不會再在課室裡研讀歷史,但一本歷史書,彷彿就是一場人生閱歷的總結:偶爾翻閱一下書頁,細味箇中故事,體會歷史人物的抉擇,或許也是面對多變未來的參考,更是豐富我們生活的美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