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澤心田■田方澤
最近在職進修在教大的將軍澳校園上課,問在附近工作的地膽朋友,屋商場可有小店?朋友說有一所港式餐廳,甫開便在,居民長年光顧,特喜歡其焗豬扒飯。自己早前去時雖沒有發現這麼一間店,也就懷著期待的心情去了,緊張尋找友人所指的「橙色裝修店舖」,到步時原來是某所以焗豬扒飯聞名的連鎖快餐店,只能哭笑不得。
自己素來有莫名其妙的使命感,總說要支持小店。近年用語還是「左膠」,以支持小商戶和有人情味為理由,高舉支持小店旗幟,雖然也喜歡部分質素穩定的連鎖店,但可行的情況下總希望盡量幫忙小店。
新年時到黃大仙攝太歲後,刻意過天橋到黃大仙下的冬菇亭早餐,發現貴夾難吃,相較之下還不如便宜一點去廟旁商場的某已上市的連鎖港式餐廳,耿耿於懷至今。
大學時總討厭領匯(至今仍然非常討厭),認為把小店趕盡殺絕。然而後來也聽有聲音說街市翻新之後,冷氣乾爽、地面乾淨,和濕淥淥的舊屋街市相比,老人採購也安全和方便起來。似乎我之蜜糖、乙之砒霜,要尋找平衡,永遠是艱難事。
小店的好處在靈活、(部分)有人情味,但缺乏規模,價格和質素似乎也難與連鎖餐廳競爭。而且不同店舖風格不同,一旦選錯中伏,便恨錯難返。以前總簡單的思考小店與連鎖店的你正我邪,但當現實生活中看見麥當勞竟然成為老人社交場所、星巴克變成青少年溫習基地,而自己支持的小店,卻總因自己(或老闆)擔心翻率而不能(也不便)久坐,便越發覺得難為正邪定分界。
惟有最基本的,希望小店們爭氣,至少要以美食和服務取勝吧,總不能期望人們含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