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6年1月14日
總評:
- 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相對於過去三份施政報告,今年觸及教育議題較多,不過現實是教育積壓的問題更多,可謂火頭處處,只是政府一直不予正視而已。令人失望的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多項措施,仍未能徹底解決問題,一些重大議題亦未有觸及:中學班師比例不善、年青教師入職困難、中學小班無期、不叫停小三TSA、全日制幼稚園營運困難、幼師薪酬欠保障、大學資助學額不足等,顯示政府施政與社會期望落差仍然極大,報告的一些建議不但未有治本,甚至可能會衍生其他問題。
- 整體而言,梁振英政府上任至今,既欠本港教育一個長遠規劃的藍圖,亦沒有承擔教育投資的決心,但與此同時,卻不斷加強對教育的操控,由委任不獲港大師生和校友信任的人選入主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到強行削減教師工會及教育團體代表在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的議席等,都在踐踏教育專業自主,其教育施政令人失望。
教育政策重點評論
十五年免費教育
- 本會支持增加教育資源,推動優質的十五年免費教育。事實上,幼教界及社會翹首以待《施政報告》會提出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具體政策。可是,《施政報告》提出的具體內容不多,而僅有的建議,例如全日制資助、幼師薪酬機制,亦與幼教界和家長的合理期望落差鉅大,幼教界對此感到極度失望和不滿。
免費幼教拒納全日制 業界強烈不滿
- 政府表明向幼稚園提供的基本資助,只包括「3年優質的半日制服務」,本會對政府堅拒將全日及長全日制幼兒教育納入全額資助,表示強烈不滿,這等同否定全日制幼兒服務的功能和貢獻,也漠視了迫切的社會需求,抹煞幼兒教育的多元發展。全日制學校仍要面對極大的營運困難,而基層雙職家長也承受著沉重的學費負擔。
- 報告指出,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後,約七至八成半日制幼稚園學生將會免費,由於全日制及長全日制不獲全額資助,以現況推算,即使扣除萬多名獲全數學費減免的全日制學生,將來也有逾二萬幼兒家長可能需繳付學費。現全日制學額約佔整體三成,意味十五年免費教育推行後,獲全免的整體學生比例會低於七成,情況極不理想。
- 報告指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將分別額外獲半日制單位資助的30%及60%。但由於長全日制服務,主要照顧有「社會需要」的基層家庭,因此學費大都被壓縮。以2014學年為例,學券制幼稚園全日班的學費,與沒參加學券的非牟利幼稚園對比,兩者學費相差兩倍以上(下表),反映學券制全日制幼稚園的現有學費水平,其實是經壓縮營運成本的結果。因此,若以長全日制被迫壓縮的營運成本,視作平均營運成本,而非重新評估幼兒的不同需要,未必能令這些學校改善資源。
2014學年全日制與半日制班的學費中位數
參加學券計劃的幼稚園 | 沒參加學券計劃的非牟利幼稚園 | ||
學費中位數 | 全日制 | $37,700 | $75,900 |
半日制 | $23,600 | $33,700 |
拒立強制薪級表 中位數資助製造誘因壓抑薪酬
- 幼教質素與幼師質素高度相關,要吸引高質素人才投入專業並作長遠貢獻,需要具保障的待遇與前景。幼教界的強烈共識是制訂強制性的薪級表,直接資助幼師薪酬。本會年初公布教師對教育局局長的評分,以幼教界評分最低,高達76%幼師給予零分,當中最不滿教育局的施政,就是不重訂教師薪級表。
- 可是,政府仍拒絕承擔責任,只鼓勵幼稚園提供具競爭力的薪酬,否定設立強制性薪級表,幼師薪酬不能與學歷及年資等客觀標準掛鈎,轉校也可能被降薪甚或跌回起薪點。學券制下市場導向的局面將會持續,幼師薪酬海鮮價的問題將得不到解決。
- 本會認為,為幼兒教育建立具認受性的幼教專業階梯,責任在於政府,而不是推卸給學校個別推行。再者,若當局以中位數薪酬資助,更會為壓抑薪酬製造誘因,中位數變頂薪點,也會造成校內資深與年青教師的分化。幼師流失率本已高企,若進一步推高,肯定會禍及教育質素。
- 政府擬將幼師薪酬起點訂為8萬元。參照政府於1995年推出幼稚園及幼兒中心資助計劃,規定合格幼稚園教師(QKT)相當於公務員總薪級表第7點的起薪點水平,以2015年水平計算為$16,890,對比建議的起薪點,增幅只6.6%。但幼師學歷對比20年前已大幅提升,由QKT提升至近百分百持文憑資歷,當中四成更已取得學位,薪酬水平明顯未能充分反映提升的不同學歷;而相對於小學文憑教師起薪點$25,505(2015年水平),在總薪級表第14點,與建議幼師起薪點相差逾四成之大,不利吸納幼教人才。
- 以2014學年計算,獲8萬元的幼師,平均年資為13年半,表示目前已約有一半幼師的月薪超越1.8萬元。他們當中有部分更已達頂薪點,月薪接近3萬元(第18點),他們富教學經驗,不少更具備學士或以上學位,但建議薪酬上限只為3.2萬元。即使與年資相若的小學文憑教師對比,其薪級點已大致在總薪級表24點或以上,薪酬逾4萬元。同樣具備本地認可學位及年資,但薪酬水平卻明顯差異甚大。
改善師生比例 遜於學校現況
- 報告建議改善師生比例至1:11,這比例略優於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建議的「不遜於1:12」,但正如委員會的報告也提出,現時幼稚園因應學習活動需要會把學童分組,2014年上午及下午班的實際平均師生比例,分別為1:10及1:8.4,所以,政府現在提出1:11的人手比例,其實仍然比學校普遍的現況為差。因此,本會擔心1:11的人手比例,仍不足以解決教師現時的超高工作量,幼師仍然難有備課和處理校務的空間,連合理午膳時間都沒有,也擔心現時超出1:11人手比例的學校會否因此需要裁員。
以人頭資助 小校經營困難
- 政府預計基本半日制單位成本額約為$32,900,並按學生人數撥款,這方式促使資源向大校傾斜,令小規模學校處於更劣勢,因為小校收生人數雖少,但學校營運有基本開支,這資助模式會拉闊學校之間的差距,令學校貧富更趨懸殊。事實上,有校長指收取150名學生或以下的幼稚園,已擔心無法營運。
- 按「人頭」發放資助的模式與現學券制度近似,壞處在於鼓吹幼稚園巿場競爭,促令幼稚園之間出現無止境地搶收學生的惡性競爭。
建議
- 本會期望政府把握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契機,聆聽業界聲音,改善各項建議,讓幼兒教育可全面和持續提升質素,包括:
- 反對整筆過撥款,參照中小學資助模式,確保為不同類型及規模的幼稚園,提供足夠資源發展優質教育。
- 設立多元資助模式,計算不同營運模式的單位成本,讓半日、全日及長全日幼稚園均可針對幼兒和家庭的需要,獲充足資源合理營運,確保幼兒共享免費幼兒教育。
- 建立強制性的薪級表,確立年資、學歷和職級,由政府直接全額資助幼師薪酬。
- 各職級的的起薪及頂薪點應予提高,以逐步收窄幼師與中小學教師的薪級差距;除職級薪點外,應為學位教師提升薪點,以保障教師資歷認可。
- 因應實際需求改善師生比例,增加額外人手,減輕教師工作量,讓幼兒得到更佳的照顧。
生涯規劃及高中課程支援津貼轉為編制常額教席
- 《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起容許學校可將「生涯規劃津貼」及「高中課程支援津貼」轉為常額教席,這顯示政府嘗試為解決年青合約教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踏出第一步。然而,《施政報告》提出的卻是一個不全面的建議,因為政府實際上沒有增加額外資源增聘人手,而是抽走現有津貼以換取常額教席,這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學校現行運用津貼額外聘請的合約教席或教學助理,或會遭受即時被裁的風險,這不但令學校人手更緊絀,更會造成學校團隊的嚴重分化。
- 本會強調,由於政府一直沒有因應學校工作量增加而擴大編制,極其量只為學校提供不同種類的「現金津貼」(cash grant),中、小學便有近二十項之多,學校因此聘用大量合約教師(14/15學年:中學:2,420人;小學1,400人),甚或待遇更低的教學助理,以應付學校龐大的工作量,這情況極不理想。
建議
- 當局在推出新政策,應確保不會剝削年青教師的同時,也需確保現有合約教師不被裁減,學校有足夠人手處理日常工作
- 。要根治合約教師問題、紓緩教師工作量,整體提升教學質素,當局必須投放額外資源,增加常額教席,改善班師比例,首階段初中由1:7增至1:2、高中由1:2增至1:2.3。此外,當局也不應忽視小學教師同樣面對沉重工作量的問題,因此應將小學班師比例由1.5至少增至 1.8。檢討教師工作量,增加編制教師,可有效改善教師工作量,也可紓緩年青教師入職問題,避免教師流失造成教學斷層。
延長「三保」超額教師保留期
- 本會一直爭取延長中學縮班的「三保」政策,以應付人口下降對學校帶來的動盪。《施政報告》提出,學校可以申請延長超額教師的保留期至17/18學年。可是,升中人口要至17/18學年才回穩,且升幅緩慢,單中一剩餘學額現仍多達4,000個,需要額外數年才可回升至合理水平。因此,本會擔心新措施的力度,仍不足以讓學校應付動盪,尤其是當局並非自動延長保留期,而需要個別申請,對學校仍會構成一定的壓力。
建議
- 當局應容許「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減班及「三保措施」縮班的學校,自動延長超額教師的保留期限,至2020年升中人口全面回穩為止。而治本之法是藉人口下降的機遇,減少每班學生人數,立即將每班學生人數降至30人,長遠落實中學25人的小班教學,全面穩定中學,藉改善教學條件,提升教育質素。
大專教育及院校自主
- 政府提出擴大「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本會認為在現時國際化的社會,政府不應限制學生的升學選擇,應該開放所有國家予合資格的學生選擇。政府更不能單靠資助學生到海外升學,以紓緩資助學位不足的問題,當局首要是增撥資源,增加本地資助院校的一年級及副學位畢業生銜接學位。
- 近期多間大專院校的師生要求修改法例,取消行政長官自動成為各資助大專院校校監並有權委任校董的制度。本會要求政府盡快回應大專師生的訴求,啟動相關的諮詢及修例程序。行政長官不應該自動成為資助院校的校監,或校監應改為沒有實權的禮節性職銜;並且取消或削減由行政長官委任的校董會席位。
全港性系統評估 (TSA)
- 教育界及家長要求立即暫緩小三TSA的訴求非常清晰,政府卻對教育界及家長的意見置諸不理,施政報告內隻字不提。本會重申,教育界的主流意見,是叫停小三TSA,並進行無前設的全面檢討,讓教育界就包括TSA的存廢問題、優化問題、實施問題等作全面深入的討論。
應用學習課程
- 本會一直要求政府全數資助中學提供應用學習課程,因此歡迎政府建議。但除了資助問題,當局亦應就推行情況進行檢討,包括應統一由中四開始,為學生提供三年完整的新高中職業課程,及檢視應用學習課程的評級,提升科目成績的認受性。
融合教育
- 《施政報告》提出在收錄大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中、小學,將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逐步提升至1:4,本會歡迎建議,但現時學校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欠缺足夠的特教受訓教師,應付課堂內外對學生的支援、輔導及調適等工作。因此,政府應改善主流學校的班師比例,並提供資源聘用受特教培訓的教師,加強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公民教育
- 政府再提出增加資助,鼓勵學生到內地實習及交流。本會認為政府不應限制實習及交流的地點,有關資助應容許學生選擇其他國家或地區,拓濶國際視野。此外,政府大幅增加內地交流或實習的計劃,本會促請政府檢討審批資助金的機制,確保資助金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