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施政報告中就「改善為少數族裔提供的支援」列出具體措施,並且陸續施行。其中可能直接影響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出路的計有「應用學習(中文)」課程」和「非華語學生離校職業中文課程」。這兩項措施在「施政報告」中排位僅次於首項的「中國語文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可見其備受重視。
「應用學習(中文)」課程於2015年初剛推出,我校即鼓勵並提名學生進修。學生若取得「達標」資格,便可在中學文憑會考增加一個合格科目,又可用作代替「中國語文」科申請大學聯招,更可獲得資歷架構認可,有助謀職。
有關課程提供第二上課模式,即由課程提供機構派遣導師到校上課,除了容易監控學生出席率,更有助學校安排上課時間。學校原本中四級學生同時分六組進修三個不同校本中文課程,現在只須增加一個課室,讓第七組學生修讀第四個中文課程而已。
要有效推行「學習應用(中文)」課程,學校絕不能「坐視不理」。我們除了與課程提供機構保持緊密聯繫,交換意見,更全力支援導師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提升教學成效。
「應用學習(中文)」被視為第一個為非華語學生設計的本地「中文第二語言課程」。若推行成功,可持續發展不同範疇的中文課程,作為日後完善中文第二語言課程的參考指標。
雖然「非華語學生離校職業中文課程」至今仍未推出,但我們可以預期,兩個中文課程都與職業有關,讓在學或已離校的非華語學生選擇其一進修,以獲取職業資歷,勢將成為非華語學生未來升學就業出路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