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新語 ■ 陳子安
一向以來,大眾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以為天后廟的興建,一定與漁民有關,其實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講法。事實上,香港早年大部分的廟宇,都是由當地的鄉紳商人所興建。筲箕灣東天后廟建於1872年,由一群以打石致富的商人所興建,而牽頭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曾三利(曾貫萬)。天后廟的出現,反映了筲箕灣東客家族群勢力的展現,他們除了從事打石業外,也在大街上開設店舖,販賣雜貨用品,更重要的是,他們貸款給漁民。因此,直至20世紀80年代為止,漁民一直是東大街店舖的主要客戶。
現時筲箕灣東天后廟內藏有三塊重要的石碑(1872年, 1876年及1920年),是研究及了解筲箕灣東社區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1872年,天后廟建成,第一塊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捐獻者的名單,除了筲箕灣社區人士之外,還有來自灣仔、中環、西環、坑口一帶的工商業人士,有岸上人,也有水上人。從廟宇的大小及捐獻者的名單可以推斷,天后廟並不像筲箕灣東的福德祠(1877年)一樣,只是為筲箕灣東村居民服務,而是為了一個更大的經濟商業網絡的社群而服務,當中包括了來自西方八面的漁民、西環鹹魚大欄(十三隆)、農民、船廠工人及東主、與打石及建築行業有關的工人及商人等。
筲箕灣東天后廟一年一度的盛事,當然是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誕暨神功戲,整個活動由筲箕灣東的商人所組成的街坊值理會包辦。1932年6月,《香港華字日報》就有筲箕灣街坊慶祝天后誕的報道:「筲箕灣街坊為慶祝天后誕,搭棚演戲,已聘定醒中原班,由今日起開演四日五夜,聞有電車巴士候至完場,利便觀眾云。」 1949年前,中港兩地人民可自由進出邊界,因此不少舉辦神功戲的負責人也會聘請內地著名戲班蒞臨公演賀誕粵劇。再者,筲箕灣東天后誕的戲棚可容納1,000名觀眾,是東區最大型的傳統粵劇活動之一,因此要動用公共交通工具疏導眾多人群,可見當年宗教氣氛的濃厚。
1905年,隨著筲箕灣東譚公廟建成後,筲箕灣東的天后信仰起了微妙的變化。信奉譚公的泰半是從事打石工作的惠州客家人,他們南下香港時,帶同譚公像到阿公岩一帶地方棲身和工作。到了1903年,打石商人曾氏連同一群東大街店舖富戶,發起興建譚公廟,而筲箕灣東譚公廟的面積僅次於九龍譚公道的譚公廟(1930年代被拆)。既有了譚公信仰之後,筲箕灣東的天后誕暨神功戲的日期就有了些微的調動。筲箕灣東街坊值理會將神功戲的日期,由原本的農曆三月廿三日,改動至農曆五月初七日,他們稱為天后譚公誕。至於在譚公誕正誕當天,即農曆四月初八日,信奉譚公的客家人及漁民等,就沿東大街進行巡遊活動,而這習俗至今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