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8 #678 教協報)
因才施教培養學生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與STEM 的關係,這一期我們再深入一點,了解一下學生們在學習上遇到的種種情況,而如何面對處理這些情況,也充分體現了學生「成長型心態」的培養。
學生們無論是在課堂上自學上,都必定會遇到不同的狀況,他們會如何面對呢?在一個課堂裡發生了以下事件:
學生如常在課堂中整理製作機器人所需的工具,準備好後就安靜地等待上課。怎料,當天上課的教師換了另外一人,整個教學都不同了。教師要求學生做一個與平常不同的機器人,沒有指引沒有規範沒有評分標準。平時表現出眾的學生開始焦慮,而平時表現平平的學生開始活躍起來。最後,前者因為沒有方向沒有帶領而沒有任何沒有突破;相反,後者在沒有任何框架的規範下不斷嘗試大膽創新,結果比平時有更好的表現。
在事件中,我們見到有學生在規範之下,成為優秀的學生;他們表現出色安於現狀,每件事都要一次完成,且要成功地完成。而另一些學生在重重規範下表現未如理想,但在除去種種框框之後,他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不斷嘗試力求改變,能力得以發揮。
這例子中,前者接近「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 而後者則接近「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我們大力推動STEM教育,是要學生們學習知識技能還是希望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將來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各位教育同工們,我們真的要想想: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甚麼呢?
(2017.12.04 #677 教協報)
STEM、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及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當大家正一窩蜂地開發和推動STEM及與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相關的課題時,是否了解過學生真正的需要和感受呢?
STEM及計算思維是培養及發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讓學生發揮創新思維和開拓他們的創新精神。然而,現今大多數學生一遇到「失敗」,就立即止步,而非思考問題所在,進而探索改善問題的各種方法;他們早早就選擇放棄嘗試,並把「注定失敗」的責任歸咎於自身能力的不足。他們相信自己在某些事上就是「能力不足」,是注定失敗的;但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即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學生則相信「沒有不可能,只是需要反覆嘗試和練習」。
培養學生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才可以配合STEM及計算思維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發展。透過Growth Mindset,學生勇於嘗試及面對挑戰,他們最終可能仍會失敗,但在嘗試及挑戰的過程中已有所得。他們不但學會以正面態度接受失敗,並且在面對下一次的挑戰時,懂得因地制宜,以新的方法解決新的難題。
籃球名將Michael Jordan曾說過:” have missed more than 9000 shots in my career. I have lost almost 300 games. 25 times, I’e have trusted to take the game winning shot and missed, I’ve fail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my life. And that is why I succeed.”
的確,失敗也是成功重要的一環!教師們,是時候停一停、想一想,我們該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正向的態度,以積極的心態迎接他們在成長路上的成功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