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鴻基教授的《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在港台第十屆香港書獎入選,教協人都很高興;此書去年出版後,他們立即集體訂購,並為此書助選。陸鴻基教授是歷史學家,他編寫這本書,不是想為教協的成立和發展做紀錄,而是借教協成長歷程,寫一本「香港教育發展史」。本書對近四十年來的香港政治、經濟、教育問題,都有精到的分析,當然,教育部份尤其詳盡。
近年學校年輕教師越來越多,他們都是教改後入職,大部份是合約制,部份有學位的被迫做教學助理,他們都被一浪接一浪的「教改運動」弄得身心俱疲,甚至耗竭。這樣不正常的教育生態何時和怎樣形成?書中追源溯流,有深入的介紹和闡析。不甘心只在學校埋首教學,想宏觀認識香港教育和政經發展的教師,這套書值得細看。
教協人都歡迎這套書,該書第三卷有60頁附錄,紀錄了四十年來教協的重要資料,包會員人數、理監事名錄、財務報告、工作重點等等,還有四十年來世界及香港的大事。但又有教協人不滿,第一卷要到第300頁,才看到教協的出現,而且在全書中,教協成了配角,主角是香港教育和政經發展。還有,書的設計不必要地大本,每頁超過三分一留白,有60頁的前言和參考書目,在三卷書中都重複出現。
教協會員2012年起已超過九萬,如果每個會員都買一套,嘩!……不過,當教師連備課和批改時間都不夠時,還有沒有心情和時間去翻開這套三大卷的巨著?
2017 年 7 月 4 日《明報》「教育心語」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