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解散專責委員會做法粗暴——向教育局提出通識科十問

$
0
0

教育局局長
楊潤雄先生, JP
楊局長:

特首林鄭月娥於上月施政報告提出大幅刪改通識科,翌日教育局公布刪改內容,包括更改科名、評級改為合格/不合格、取消獨立專題探究及刪減一半課程等。今日更有報導指,課程發展議會轄下的通識教育科課程檢視專責委員會(專責委員會),在昨晚會議聽取當局改革方向後突遭解散,據悉有委員質疑當局決定「一錘定音」,破壞課程改革諮詢機制。

教協認為,專責委員會負責檢討通識科課程、建議修訂方向,成員大部分是資深教師,但是教育局公布大幅刪改的內容,委員事前全不知悉,亦有委員公開反對及質疑刪減的建議,批評當局破壞課程改革的諮詢機制。教協批評,教育局大幅刪改課程,非但繞過既有程序,而且為免殺科有任何障礙,不惜將負責檢討該科課程修訂的專責委員會棄如敝履,做法粗暴,教協對當局以政治凌駕教育專業予以譴責。

教協必須指出,這個每年影響數萬名文憑試考生的核心科目,是經過教育界十多年的建構、實踐、改善而趨向成熟,現在局方一聲令下將科目刪至面目全非,甚至動搖整個高中課程結構,教育界和公眾對局方繞過課程檢討的正常機制、沒作專業諮詢、沒有數據和文獻支持,更自我推翻過去對通識科的正面評價,已提出相當多的質疑和憂慮。

就此,教協綜合了教育界的十條質詢,要求局方認真回應並作出交代。

鈞安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 馮偉華

2020年12月15日

 

程序公義

1.教育局推翻專責小組的建議,還尊重教育專業自主嗎?

當局是次「謀殺」通識科,基本上推翻了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建議。由學者、校長、前線老師等組成的專責小組建議維持通識科必修必考、保持現有課程架構及維持現時由1至5**的考評評級,而當局只保留必修必考。教育局決定刪減一半課時和課程、更改科目名稱等,更未有在專責小組討論過。專責小組於2017年成立,經歷兩年半研究,包括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確定了方向性建議再向教育局提交最後報告。但當局收到最後報告後只兩個月,即公開「謀殺」通識科,並且未能提出任何相關研究結果及數據,便把專責小組的建議棄如敝屣,以行政主導凌駕課程及考評檢討的專業自主和既有程序。

2.未有進行任何諮詢,就提出大幅課程修改,教育局有尊重前線教師與現有諮詢架構嗎?

課程發展議會(議會)作為政府現有的獨立諮詢組織,在正常程序下,課程發展的方向及計劃由議會負責,包括展開課程試行計劃,過程中會進行檢討及協調,確保課程改動能適切學校及社會需求,也會諮詢教育界及有關人士。但是次教育局收到專責小組最後報告的方向性建議,並沒有交回議會及考評局研究具體方案,越過既有程序,也沒有諮詢前線教師。這個課程和考評的重大改動,教育界是直至施政報告公布當日的早上仍一無所知。教育局至今仍未提出任何不依程序的解釋,明顯作賊心虛。

3.教育局只急於2021年落實新課程,完成政治任務,但有考慮過教師備課和人手安排嗎?

教育局大幅刪減通識科及改動其評級方式,作為一個核心科目,影響是既深且廣,涉及每年近5萬名考生,但當局未有具體的落實方案,回應查問亦十分粗疏。學界根本未有討論的基礎,卻要求盡快在下學年推行。現在距離2021/22學年只餘9個月時間,教育局如何完成敲定課程、編寫教材及練習、協調出版社完成編寫教科書及送審、教師培訓及改寫考試形式各項工作?學校又如何有時間作出配合,包括妥善處理新學年的教師人手分配和課時等教學安排?當局罔顧程序、決策倉卒,只求達到殺科的政治目的,不顧學校的實際困難,不惜犧牲學生的長遠利益。

課程宗旨

4.教育局已將當年設立通識科時的課程宗旨拋諸腦後?

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在於透過探究各類議題,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擴闊學生對個人、社會和世界的視野。而當局現時提出的課程修訂方向,是有意加強國情教育的元素,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我們並不反對培養學生關心國情,但認為真正的國情教育必須持平客觀,並反對洗腦灌輸式的國民教育。今次的修訂內容,只是將通識科的豐富而廣泛的內容,縮減至圍繞國家發展的部分,從教科書專業諮詢服務的結果可以預見,未來通識科內容可能只強調正面發展成果,避免討論負面歷史事件和從中汲取教訓,令學生的認知變得狹隘。前線通識科教師亦有此擔心,根據教協調查,七成受訪通識科教師認為,教育局的新課程對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國家有負面影響。即使當局大費周章,不惜謀殺通識科,也未能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發展。外界憂慮通識科培養世界公民的願景,將會被一面倒的國情教育取而代之。

5.為何林鄭要誤導公眾「通識科被異化」?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指通識科「被異化」,及後在港台節目中更批評通識科「第一日已經出現問題」。這種說法徹底推翻當年力推通識科的官員的理念,更完全漠視過去十年專業的前線通識教師的付出。通識科有詳細的課程及評估指引,清晰說明課程架構及評估方法,教師一直緊貼課程教學,行之有效。教協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者不同意過去通識科「被異化」、必須糾正。林鄭有關「通識科被異化」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反之,教育局於2013年及2015年就新學制進行檢討,曾發表文件指「大部分教師及學生的回饋表示,通識教育科的學習成果及課程目標都能夠達成」及「學校從實施通識教育科最初數年累積了更多經驗及成果,信心亦見增強;教育界同工為通識教育科所付出努力得來的成果是值得我們肯定的」。教協質疑林鄭所謂的「異化」只是「謀殺」通識科、執行政治任務的藉口,並且要通識科成為其施政失誤激起民憤的代罪羔羊。

國際認證

6.改動將危及文憑試國際認證,教育局的決定有考慮學生福祉嗎?

教育局文件指出,通識科曾經接受國際基準評比,得到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澳洲教育研究委員會和國際文憑組織等海外教育機構的高度認可。但是,是次通識科的大幅改動,動搖整個課程架構及評核方法,不但減去IES,更把評級縮減為合格和不合格,有可能會危及海外教育機構對通識科的評價,甚至影響文憑試的國際認證,有可能削減香港學生升讀海外大學的優勢。當局作出是次決定前,連國際認證問題都未深入考慮,便打算倉卒推行,完全沒有考慮學生福祉。

課程內容

7.課堂上不可以討論時事,要學生如何關心社會?

通識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強調,學生應「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又指課程將「提供大量機會讓學生探究身邊事物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所以,時事的最新資訊可以多加採用」,足見通識科的宗旨正正是要學生關心及討論時事,了解時事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進而認識自己作為公民的身份、權利和責任。倘若通識科不再討論時事,學生便失去一個認識和參與社會的空間,更遑論成為一個關心社會的世界公民。

8.政府不再重視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再需要IES

課程及評估指引列明「獨立專題探究是通識教育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IES讓學生從個人興趣出發,自主而深入地研究一個課題,是促進自主學習的一個主要方法,而當局亦曾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是推行新學制的目標之一。如今政府直接廢除IES,是否代表不再重視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但近年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體系,均越來越重視學生在掌握知識和基本技巧之外,展示更具深廣度的認知能力。其中,劍橋國際考試和國際文憑對本港通識科課程和評核架構有正面評價;英國大學院校入學委員會(UCAS)的評審員亦高度肯定通識科的評核方法。同時,教協調查亦顯示,八成受訪教師認為按當局提出的改動,將會對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負面影響。當局廢除IES的改動並不符合國際趨勢及學生利益,難以叫教育界信服。

9.教科書送審就是要劃政治紅線,扼殺多元觀點?

因應通識科所研習的議題都是不斷地發展和轉變當中,所以通識科不設指定教科書,好讓學生可在多元化的學與教材料中學習和探索。但是,教育局於2019學年推出一次過的教科書專業諮詢服務,從其審裁結果可見自願參與的「諮詢服務」,已變成了比正式課本送審更嚴苛的政治審查,例如有關公民抗命及三權分立的內容也遭刪改。而當局此刻正式提出通識教科書送審制度,政治審查的情況恐會更加嚴重,政治紅線越劃越多,會變相限制師生在課堂上的討論空間,避免討論不符官方立場的觀點,教師更難免自我審查教學內容及教材,令通識科的學習氣氛轉差,學生的視角會被局限,有違通識科的本意。

10.將內地考察納入課程,無視師生應有選擇權?

教育局計劃將內地考察納入新科目的課程,這將代表所有學生及新科目老師皆需要參加國內考察團。教協指以往是否參加考察團是家長和學生的選擇權,即使不參加,也不會對學生的評核造成影響。教育局將考察納入課程後,是否代表學生不參加考察團將會對他們的成績或評估有不利影響?教協認為這個做法對師生造成巨大壓力,無視師生應有的選擇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