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青燈 ■ 陳國權
青春年代走過的詩路既窄且短,由中學蹣跚學步直到進入羅富國師範學院攻讀,算起來不足十個年頭。 那時澳門草堆街的友聯書局是香港《中國學生周報》的代理商,成為讀者後又參加了該刊物的通訊組澳門分部,結識了一些年青人,感染到當年的文青氣息。
當時《中國學生周報》的「詩之頁」刊登不少港臺兩地的現代詩,是啟蒙開竅的一盞秋燈,引領到現代詩殿堂外徘徊留連。其後讀得最多的是臺灣文星叢書的袋裝詩集,以及透過臺灣親友郵寄來藍星詩社和創世紀詩社的出版物,認識了臺灣詩人的不少詩作,深受感染。
年輕人嘴饞,無論是細嚼葉珊《水之湄》和《燈船》的逸氣飄然、飽餐余光中《蓮的聯想》和《五陵少年》的典麗雅致、啃下周夢蝶《孤獨國》和《還魂草》的空靈禪機,還是吞食洛夫《石室之死亡》的魔幻詭魅,各有不同的清醇、濃郁、馥香和辛辣興味,文字熬煉出來的意象豐富多變,都是一場盛宴,令人神迷嚮往一頭饕餮,食罷醉後餘下杯盤狼藉。
中學後隻身赴香港,寄人籬下,過了好一段浪蕩歲月。1969年報名參加位於九龍塘多實街創建實驗學院的「詩作坊」,與鍾玲玲、淮遠、李國威等是首屆學員,導師是戴天和古蒼梧。「詩作坊」旨在鼓勵學員創作,上課相當自由散漫,形式不拘一格,意念更不囿於框框條條。上課前學員自行將作品板書在黑板上,上課時朗聲誦讀,其他人便各抒己見的討論品評,意見紛陳,好不熱鬧。一些當時的文藝界朋友,如蔡炎培、劉天賜、關永圻和杜杜等不時也來湊湊興,有時夜盡而興未盡時,眾人便前往旺角大排檔打冷宵夜。
回憶起來,已逾五十個春秋,「詩作坊」的日子還飄起幾縷輕柔淡漠的煙!
陳國權 退休特殊學校校長,以書為友,心繫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