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培養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
0
0

教書人語 ■ 陳漢森

1997年崔其昇被派到面臨殺校的山東杜郎口中學出任校長,發覺大部分教師課前不備課,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多不聽講。他推行改革,要教師「還課堂給孩子」,規定在45分鐘的課堂中,教師講話不得超過10分鐘,其餘35分鐘,教師要設計學習活動,編寫導學案,讓學生共學、互學、互評。改革推行幾年後,學生成績猛進,地區排名由包尾躍到榜首,刺激全國(包括香港)掀起「自主學習」風。
「自主學習」是西方在八十年代興起的教育觀念,旨在應對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不斷翻新,人人都要「終身學習」,及「學會學習」而發展出來的。它不是一套課堂教學法,而只是一系列學習原則,包括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元認知,以及怎樣提高學習動機等。而杜郎口中學的經驗,是一套課堂設計模式,包括根據導學案預習自學,上課時,先小組成員互學,繼而各組依次匯報,或寫板展示所學,再讓同學互評,老師督導等。

「自主學習」風在香港吹了近十年,觀課所見,小組合作學習、預習(包括翻轉課堂的課前看片)、課堂筆記、課後自評等,在學校都很常見,尤其是分組討論和匯報,幾乎到了濫用的程度。不少課堂,做足了所有被視為自主學習形式的活動,但教學含金量仍不高,像冷酷無情的人祭祀,行禮如儀,並無精神的激動和積澱。高效能教學,不是轉換模式就能達致,還要理解該模式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怎樣通過課堂設計,把課程內容教得學生明白,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行為,掌握自學方法,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教學專業的核心,也是「自主學習」的目標。用甚麼形式完成,其實並無固定的模式,可因時因地制宜。


陳漢森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退休中學教師,中大優質學校改進計劃榮譽學校發展主任。曾長期擔任教協學術部理事,為現屆教協監事。在報章撰寫教育專欄多年,著作有《失控教室》、《課室管理》、《班級經營》、《有效教學》、《教好中文》等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