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2020年5月4日
根據考評局的資料顯示,今年中文科的總報考人數為47,394人,較去年50,565人,減少約3千人。任教中文科多年的陳仁啟老師及張珉聰老師對2020年中文科試卷(卷一及卷二)的意見及評論如下:
陳仁啟老師(中文科老師;教協學術部副主任):
卷一(閱讀)
- 本卷分甲部和乙部兩部分。甲部為指定閲讀篇章;乙部則為閲讀能力,設兩篇考材,一白話,一文言。
- 甲部考問出自《岳陽樓記》、《出師表》、《師說》、《廉頗藺相如列傳》、《登樓》、《六國論》、《論仁.論孝.論君子》諸篇。
- 與往年一樣,先考問文言字詞解釋及句子語譯,都是文言理解基礎功夫。其中解釋字詞有「屬」、「悉」、「庸」三字。而句子語譯則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一句。考問直接,平日如有溫習,不難回答。
- 此部分設兩題提問有關杜甫《登樓》一詩。一涉及詩句的理解與背誦,一涉及詩中的用典及抒發的情感。均是普通理解層面的設問。
- 對於《六國論》一文的提問深入些,主要是關於末段「抱薪救火」的說理手法提問及此句想說明的道理。蘇洵此一比喻已為經典,屬尋常的常識。考生平能留心聽課,也不難回答。
- 最後兩題問及《論仁.論孝.論君子》及《岳陽樓記》兩文中有關「憂」的理解。涉及兩文的比較,作答能力的要求高一些。
- 閲讀考材第一篇選自台灣作家利格拉樂.阿𡡅《夢中的父親》一文。主題涉及對父親的懷念和鄕愁,是典型的台灣老兵題材。
- 整體提問涉及寫作技巧及內容理解,不算太深。其中問及末段敘述母親的事是否有離題之嫌,則需考生把握題旨及緊扣主題說明方能得分,可說難一些。
- 而題目中間插入三段王鼎鈞的《水心》一文的節錄,並要求比較兩文對「故鄕」的不同看法,考生則需多加深思比較,也不容易。
- 第二篇文言考材是明代方孝孺的《試筆說》。文中以筆比喻人材,指出世上有賢德才能的人並不多,而在上位者不但不懂珍惜,反而加以糟蹋。感歎世上能知人善任的上位者並不多,大多只會浪費人材。
- 此部分設題大多是文言字詞解釋、對內容的理解及作法分析,整體提問不算深。
- 其中問及對「愧乎其言」中「愧」字的說明較深。考生需綜合文章大意,再加以發揮。
卷二(寫作)
- 此卷設三題,考生只需選其中一題作答。
- 第一題有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諺語。表面上看這是常見的題目,而且在以往公開試也曾出過類似題目。往往是以議論文的形式要求學生論證對此言的觀點。但此題則要求考生描述一個認識的人如何在言行上符合此言的美德。則此文的寫作方法應循人物描寫的方向寫下去。如果通篇議論,則會離題。
- 第二題要求以「微笑以對」為題作文,但要扣「人生路上,面對各種處境」。此題偏向説理與抒情。文章可建基於一些個人經歷及一些個人見解來發揮題旨,但考生切忌通篇記敘或議論否則離題。
第三題先設一段對話,再以「送禮之我見」為題寫作。這是典型的論説文。考生可就「送禮」習俗作一個人發揮。但題目提出1、「送來不合用的東西」;2、「禮多人不怪」;3、「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三個觀點先作一評點,再提出個人見解,否則會有偏題的問題。
張珉聰老師(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中文科老師;教協理事):
卷一(閱讀)
整體擬卷難易程度已考慮不同學生能力水平
甲部:
- 主要以《登樓》、《六國論》、《岳陽樓記》及《論仁論孝論君子》為主要考問内容。《出師表》、《師説》及《廉頗藺相如列傳》只考問字句解釋。
- 考問内容直接,並不艱僻迂迴。
乙部:
- 白話文為典型之記敘抒情文,内容主要圍繞作者父親對故鄉之懷念,及抒發作者本人對父母之親情。
- 題型多樣,既考問基本語文基礎知識,亦問及對文章之深層次理解。最後配以王鼎鈞《水心》節錄之比較,需分析其内容與篇章對故鄉看法有沒有矛盾,屬於分高下之題目。
- 文言文以明代方孝孺之《試筆說》為考問依據。首先,解釋字詞部分的之字部分屬基本知識;另外,其考問題目屬學生容易理解之問題,學生若能了解文章内容為作者與其友人對試筆情況之不同,再明白及後表達的要旨:反映當時社會不重視人才;答題自然得心應手。
卷二(寫作)
題目不再刁難學生,學生容易掌握。
- 第1題:為典型之人物描寫文章,學生需以行動描寫和語言描寫,並輔以側面描寫等人物描寫手法,表示主角如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 第2題:沒有硬性規定文體,學生可以日常生活或社會情況入文,可具體以自身某一處境或階段敘述,亦可以第三人稱敘事,也可夾敘夾議。
- 第3題:題目中「我見」,即表示提出自己的見解看法或提出評論。以議論文文體寫作,屬可行寫法。
- 各題高下在於描述或論述是否深刻,文字功底是否深厚,以及佈局結構而定。若能扣連品德情意或文化概念,表現應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