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焦點 ■ 葉建源
受肺炎疫情影響,學校自春節假期後一直停課 ,不少教學活動也被迫擱置,當中有部分活動的開支來自有時限的津貼,須於本學年完結時將餘款交還政府。因應這次特殊情況,我收到不少學校校長反映,認為學校若可保留有關津貼,讓原有的教學活動和計劃在新學年得到延展,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舉例說,教育局於2017年推出中國歷史及文化一筆過津貼,向每所公營及直資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分別發放10萬及15萬元的一筆過津貼,以支援小學常識科、中學中國文學科及中、小學的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的教師加強相關教學。及後,局方正式向學校發放這項非經常津貼,並讓學校跨學年使用,直至2019/20學年完結,有關餘款將於本年8月31日收回。
原有教學活動因停課取消
事實上,不少學校也有利用津貼,例如透過比賽、主題教學、聯校活動等,加強學生對中史及文化的認識。早前,我收到學校的反映,指疫情嚴峻,復課無期,不少學校推廣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的教學活動被迫全部取消。學校普遍認為,教育局可延遲歸還此項津貼的期限,讓學校可繼續運用津貼餘額,延展推廣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的教學活動。
我認為學校的延展建議非常合理,既合符教學需要,也不會額外增加公帑,也讓老師原已設計的活動不會白費。為此,我於3月中特別去信教育局反映學校的意見。局方及後回覆指,經審慎考慮,決定特事特辦,同意延長「推動中國歷史及文化的一筆過津貼」和「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及文化的非經常性津貼」的用款期限一年,由原定本年8月底,延遲一年至2021年8月底。換言之,學校可繼續運用該筆津貼,於復課後延展有關活動,加強學生在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方面的學習。
我歡迎教育局有關的做法,也感謝校長們給我寶貴的意見。
減少疫情對學校的影響
新冠肺炎自1月下旬在本港出現首宗確診個案以來,各行各業和各階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期待疫情可以早日退去,讓師生可以盡快回復正常的校園生活,而教育局亦可繼續特事特辦,如有類似有時限的非經常津貼受疫情影響,應繼續延長使用期限,讓學校的影響減至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