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好老師:潘詠妍老師
潘詠妍老師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的中文與音樂科老師,
在她四年的教學生涯裡,利用課堂發掘更多對音樂有興趣的小孩。
音樂是小學必修科之一,但對比中、英、數等科目,它在家長、學生,甚至學校眼中一直也只屬配角,或是單純的升學面試工具。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的潘詠妍老師相信音符是師生的溝通橋樑,亦幫助不少學生跨越生命的難關。她形容教師有如街燈,照亮學生人生的一小段路,「我不過付出少少努力尋找學生的天分,希望他們學會了以後,能自我發掘更多,青出於藍。」這種教學熱誠令潘老師獲選為第八屆司徒華獎「新晉老師」。
潘老師在大學修讀音樂,同時擁有中文碩士學位,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任教中文與音樂科。每次自我介紹,她都會說自己是一位音樂老師。
從理解中發現光芒
潘老師在葵青區任教,大部分學生來自屋基層家庭,還有不少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音樂是一個讓小朋友接觸外面世界的媒界。不少特教學生在學業方面並不出眾,音樂是他們尋找潛能、建立自信的機會。」
這間學校是她首執教鞭的地方,第一個學年便要擔任加強輔導班的中文科老師,每天都有千萬個難題要解決,工作壓力異常巨大。經歷了一年的磨練,潘老師也得到了自信,建立了她的一套教學理念─同行師友。「我會多一點用心和眼聚焦在不同小朋友身上,嘗試發掘他們的潛能,亦更願意用課餘時間像朋友一樣和他們溝通,接觸每一個人,明白他們的需要,更重要是一起同行,讓學生明白老師不會遺下他們孤軍作戰。」
潘老師(右一)努力發掘學生不同的潛能,鼓勵他們參加音樂比賽,從中找到自我價值。
音樂課限定的笑臉
每學年的第一堂音樂課,潘老師總會提醒學生放輕鬆,盡情享受音樂的樂趣。「不同於其他埋首課本的科目,音樂是一個放鬆心情的媒體,也因此能讓我看到他們中文課以外的一面。」
她教過一位有讀寫障礙和焦慮問題的女生,「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偏偏讀寫障礙讓她在各方面都較同學落後,學習時間都被各種各樣的失望填滿了,每次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時都會用力拍打身體,亦非常討厭上學。」唯獨在音樂課上,她的歌聲比任何人都出眾,成了她堅持回校的理由。「於是我一直給她表演和比賽的機會,她母親也願意花時間讓女兒學唱歌,音樂的確改善了焦慮問題,她整個人都放鬆了,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以演出延續音樂力量
潘老師執教音樂科以後,學校這四年間增設了許多音樂專項訓練,「以前學校只有合唱團,最多只能讓六十位小朋友參加,現在學校已有超過一百五十名學生在課餘時間學習音樂或玩樂器。」潘老師又認為表演較比賽更重要,在周末甚至節日帶領學員到老人院、社區中心演奏,又或參加屋節日匯演,讓學生的演出有更多人欣賞得到,拓闊他們的世界,感受音樂帶來的成功感。
潘老師說小時候曾被音樂拯救,當時的鋼琴老師得悉她父親離世,即減收一半學費讓她繼續音樂之路,成就今日的她。經歷過困境,潘老師清楚音樂的影響力,特別建立一個在課堂內的音樂平台,讓學生自由地表演樂器或唱歌,發掘更多對音樂有興趣的小孩。音樂不再是學校裡的無用之物,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家長和學校重新相信音樂的力量。
潘老師希望有更多人能欣賞到學生的演出,讓學生感受音樂帶來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