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
概 要
- 今年參加「全級應考」小三TSA的學校,約佔全港公營小學七成之多,較去年大增。三分二小學生活在全級應考小三TSA的陰影之中。
- 操練壓力、對課程扭曲等負面影響嚴重,但對改善教學並無幫助(5%)。
- 決策自上而下,教師專業意見、家長作為持分者的意見均不受重視。
- 背景
1.1 教育局於2018年開始,全部公營小學都以「不記名」、「不記校」及「10%抽樣」方式復考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做法本來值得歡迎,但當局卻同時不必要地容許學校自行向考評局申請「全級應考」,申請過程中亦無需充分諮詢教師及家長,令復考留下一條極大的「尾巴」。
1.2 今年有不少辦學團體公開表示要求其屬校「全級應考」小三TSA,學校可索取完整的學校報告,令外界憂慮學校之間仍可透過報告數據作出比較,令師生繼續承受操練壓力。然而,教育局卻拒絕公開今年度「全級應考」的學校數字,更拒絕回覆傳媒及議員的提問。在毫無監察的情況下,當局的做法形同縱容「濫考」,亦未能釋除公眾對小三TSA的種種疑慮。
1.3 為了掌握全港小學「全級應考」TSA的實際情況,以及其帶來的操練壓力及教學異化等問題,教協除了使用慣常的電郵問卷收集個別教師的意見之外,今年同時首次採用電話調查,以掌握以學校為單位的基本數據。問卷於今年4月15日至5月15日向中文、英文、數學科小學會員以電郵發出,並收到共401份回覆(受訪教師資料詳錄於附件一)。而電話調查則於5月內以電話訪問教協的小學代表/會員,共收到395間學校的教師的回覆。
- 調查結果
2.1「全級應考」學校佔全港小學七成,三分二學生活在小三TSA陰影中
在電話訪問回覆的395間學校之中,表示去年參加「全級應考」的有201間,今年參加的增至234間,增幅高達16.4%,情況大大惡化。把回答「不清楚」的剔除掉之後,234間參加「全級應考」的學校佔68.4%,接近七成,比例極高。換言之,在2018年復考小三TSA之後,約三分二小學生仍然活在小三TSA陰影之中。
根據當局去年的公布,去年參加「全級應考」的小學總數約為230間,佔全港公營小學一半。如果以16.4%的增幅推算,今年參加「全級應考」的小學大概是270間。
2.2「全級應考」學校近八成教師認為有操練壓力
根據問卷,在所有「全級應考」的受訪教師中,77.3%表示「全級應考」會帶來操練壓力,其中「很大/頗有操練壓力」的佔42.8%,完全「沒有操練壓力」僅有兩成(20.5%)(圖2)。
值得留意的是,在去年沒有「全級應考」而今年會「全級應考」的受訪者中,41.5%認為操練壓力增加,反映「全級應考」為師生帶來額外的操練壓力。
2.3 近七成教師認為小三TSA影響日常教學
在TSA滲入日常教學方面,有65.9%受訪教師認為「全級應考」對日常教學的題型及模式有相當大影響。由此可見,「全級應考」除了為學校帶來不必要的操練壓力外,大部分學校的教學及測考更嚴重「TSA化」,與局方所謂「小三TSA新安排已減低操練誘因,操練情況已不復見」的說法有很大出入。
2.4 近七成教師反對「全級應考」 認為專業意見不受重視
整體而言,近七成(66.8%)的受訪教師不贊成學校申請「全級應考」小三TSA(圖3)。另一方面,近八成受訪教師(76.6%)表示教育局在TSA決策過程當中,教師的專業意見不受重視;認為教師意見受到重視的不足兩成(16.7%)。
2.5 TSA未能改善教學 平日測考更助掌握學生進度
當局聲稱TSA報告可以「提供學校及全港學生的學習表現,學校可參考報告的數據以改善學與教」。不過,根據是次調查所得,逾七成(73.5%)教師認為TSA對改善教學並無幫助,認為有助改善教學的僅兩成(圖4)。此外,近八成(79.1%)教師同意平日功課及考測比TSA更能讓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可見TSA在改善學與教方面作用十分有限。
2.6 「全級應考」學校半數教師無諮詢
調查發現,「全級應考」的學校較少諮詢教師意見。在「全級應考」的教師中,不足半數(48.1%)教師的學校在決定「全級應考」時有諮詢校內教師的意見,而在沒有參加全級應考的教師中,表示其學校有諮詢教師則高達六成半(65.7%),這顯示不參加「全級應考」的學校的管理方式,較為傾向開明。整體而言,僅有三成學校有諮詢全體教師,情況並不理想。
至於家長方面,只有約三成受訪教師的學校有諮詢家長,家長的意見顯然沒有受到重視。
3. 總結及建議
3.1 「全級應考」仍存壓力 應取消「全級應考」
這次調查獲得全港參加「全級應考」的小學總數的可靠數據,大約佔全港公營小學七成;比例甚高,而且與去年比較,今年「全級應考」的情況有明顯上升趨勢,令人憂慮小學界將邁向全面復考。此外,近八成「全級應考」的教師均感到不同程度的操練壓力,功課及測考亦嚴重「TSA化」,可見「全級應考」的安排仍為學生帶來操練,與局方強調新TSA不需操練的說法有極大落差,情況令人失望。
教協認為,當局應保留以「抽樣」進行小三TSA評估,取消學校可以選擇「全級應考」的安排(除非徵得教師及家長同意)。
3.2 小三TSA對改善教學成效低 當局應該坦誠面對事實
調查中大部分教師均認為TSA對改善教學沒有幫助/幫助不大,更有近八成同意平日功課及考測比TSA更能讓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證明TSA未能達到當局聲稱「提供資料讓學校及教師具體地了解學生在基本能力方面的強項與弱項,從而優化學與教的計畫」[1]的政策目標。TSA不僅未有為教師提供有用的反饋,反而令學生及教師承受莫大的壓力,要繼續進行如此「高風險」的評估是本末倒置、棄本逐末的做法。事實上,學者一早便指出TSA屬於「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在改善教學方面的功能很弱,及不上日常的評估,當局應坦承面對事實。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即將就小學課程進行檢討,目標之一是「創造空間和機會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2]。小三TSA作為小學課程的樽頸,帶來的「操練日常化」不但影響學校的教學進度,更令小學課程愈趨艱深,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身心發展,對小學教育有害無益。教協期望專責小組認真檢視並改善TSA為小學課程帶來的異化、扭曲等問題,並還小學一個正常的教學生態。
3.3 決策過程自上而下 應重視教師和家長意見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校在作出申請「全級應考」的選擇時,教師家長等主要持分者大都無從參與,往往僅由辦學團體或校董會決定;更有逾七成半教師認為教育局在TSA決策過程中無視教師的專業意見。教協認為,應考小三TSA乃是關於教學和評估的專業決定,但前線教師卻偏偏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甚至連表達意見的機會也沒有,這是十分荒謬及非專業的決定。至於家長作為持分者也應該在決定過程中有發言權,但在現行制度中也得不到重視。
教協建議,當局應制訂程序,確保學校在申請全級應考前,有系統地諮詢和尊重教師和家長的意見,並確保他們能在不受左右的情況下表達意見。我們相信,這樣更符合真正的「校本管理」精神。
附件:詳細調查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