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財筆記 ■ 林本利
早前筆者在這專欄,以過去25年(1994年至2018年)的恒生指數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計算出股票和住宅物業的平均每年回報。連同股息和租金收入,投資股票和物業的每年回報,往往超過10%。由於物業投資可以做按揭,有槓桿效應,每年回報更可超過20%,甚至30%。
▎美指數近原封不動
不少人的投資組合包括黃金和外幣,買黃金用作所謂「避險」,買外幣作為對港幣貶值,筆者一向不主張投資黃金,因為黃金不單無息收,還要付存倉費。
至於投資外幣,即使有息收,但一種貨幣升值,便代表另一種貨幣貶值,是「零和遊戲」。長遠而言若出現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一種貨幣的升值會被日後的貶值所抵銷,最終沒有升值能力。特別是過去10年,主要貨幣息率接近零,投資外幣更不值得。故此,筆者只建議投資者購入依然有息收的澳元和紐元,還要趁跌市,價較過去幾十年低一截才入市。
為了驗證黃金和外幣不值得投資的想法,筆者根據過去25年(1994年至2018年)的現貨金價格和美指數(Dollar Index),計算兩者的投資回報(未計外幣存款利息)。1993年底,金價是每盎斯391美元,到去年底上升至1282美元,上升兩倍多。至於美指數,1993年底是96.84,到去年底是96.02,25年升過又跌過,最終差不多原封不動。
▎黃金回報遠不及股樓
以每年的升幅計算,過去25年(自1994年)金價平均每年上升5.9%,低於恒指的6.6%,略高於中原指數的5.5%。但不要忘記,持有黃金是沒有股息和租金收入(約3%),故此整體回報較投資股票和住宅物業為低。
過去25年,金價曾經試過大幅上升,由2000年底的每盎斯272美元,一直上升至2011年9月的1,920美元,升幅高達6倍,在這段時間投資黃金,自然取得可觀回報。但隨金價由高位回落,過去10年投資黃金的回報,遠遠不及投資股票和住宅物業。
至於美指數,過去25年平均每年升幅是0.3%,過去10年(2009年至2018年)則是1.9%,過去25年每10年的平均跌幅是-0.3%,結果與筆者所指買外幣長期而言是「零和遊戲」的說法一致。過去10年,美元轉強,美指數向上,平均回報往往出現正數。但不要忘記,當平均回報是正數時,即表示美元升值,持美指數內的外幣(以歐元、日圓、英鎊和加元為主,權重見表一)貶值,令持有外幣的投資者蒙受損失。
(本文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603期)
本欄目的資訊由《iMoney智富雜誌》提供,教協獲授權轉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的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得毫無價值,投資者不應單獨基於本欄的資料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本欄的資料僅供參考之用,教協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或符合閣下的要求,亦不會對任何資料遺漏、錯誤或不準確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