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6年3月8日
近日接連出現學生因情緒受困而輕生的個案,自去年9月新學年開始至今,短短半個學年已達19宗,比2014/15學年全年的輕生個案多出近一倍(見下表),反映情況非常嚴重。教協會非常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及壓力問題,呼籲各方必須從速正視學生的情緒及精神困擾,防止不幸的個案持續發生。
今天再有傳媒報導一宗學生輕生事件,是近四日內發生的第三宗。學生自殺成因複雜,但據報導,多名學生均疑因學業壓力導致情緒受困,繼而輕生。然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被問及局方有何跟進工作時,只表示對有關事件感痛心及關注,卻沒有打算就查找、預防、識別和介入及輔導學生情緒及壓力的問題,作出任何即時的跟進計劃,遑論反省和檢討在現時教育制度下,學生承受的壓力可能產生的後遺問題。本會對教育局的後知後覺,甚至企圖置身事外的態度,表示極度遺憾。
本會認為,學生情緒受困和壓力過大的成因眾多,教育局應從速正視問題,與各方盡快商討方案,首要為有情緒及精神困擾的學生提供即時支援,以免輕生的個案再次發生。同時,教育局亦應盡快就相關政策及資源作出檢討。今年一月,教育局回覆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有關學生自殺問題時,仍然只是搬出既有措施,既無檢討措施的成效或失效的原因,並把大部分責任推卸予學校,卻沒有檢視學校是否有足夠輔導和教師人手,去充分關顧學生成長的需要。
政府推出教育改革,強調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因此,對於接連有學生放棄生命,教育局理應責無旁貸。本會要求:
- 教育局立即啟動應變機制,制訂短期措施正視學生精神健康,包括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就學生自殺個案進行評估,有效及早識別、介入和輔導跟進,包括為全港有需要的學校及學生提供即時支援,防止學生因情緒及精神困擾而輕生的個案再次發生。
- 各大專院校立即檢視校內的輔導及情緒支援服務是否足夠,必要時應增聘人手及加強推廣,確保有需要的同學可以盡快得到協助;
- 當局檢視及處理學生的學業壓力,從「源頭減壓」;政府應從政策、制度及資源方面進行全面檢討,查找師生長期面對的壓力問題,包括加強學校輔導人員、改善師生比例、落實中學小班教學等,以釋放教師空間加強對個別學生的關顧,也須檢視現行中小學課程和考核制度,例如校本評核及TSA對學生帶來的操練壓力等。
- 當局應檢討現時教育制度過份側重學術及學業成績的弊病,忽略了個人成長、生命教育、群體間的互相關顧,未有給予青少年充實而有意義的校園生活,以及多元的發展機會。青少年出路較從前狹窄、單一,即使進入大學,也仍須擔心學業成績及前途,對未來感到焦慮。
我們下一代的接連輕生,也是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呼籲家長和教師多關心青少年,多了解青少年在家庭、中或在外所承受的壓力,改善親子和師生間的溝通技巧,傾聽其無法解決的困難,接納其不滿,協助他們渡過各種危機。我們也勸勉青少年,在遇到困擾時,可停一停,找家人、朋友、師長或社工等傾訴,有需要更應盡早尋求支援,珍惜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