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學校課程檢討:目標有共識,方法爭議大

$
0
0

本報記者

2017年行政長官提出就八個教育範疇成立專責小組作檢視,「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即為其中之一。預計專責小組將於今年中發表諮詢文件,並於年底向當局提交方向性建議。上月底,教協應邀與教育局官員及專責小組成員會面,交流中小學課程檢討的觀點。小組檢討工作涵蓋廣闊,教協認同課程檢討的大方向,特別是課程「瘦身」以創造空間、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照顧學生不同能力和興趣等,都是教育界的共同願望。至於精簡課程的具體方案,教協強調還須經過仔細的專業討論,應交回各課程委員會,按照行之有效的程序進行諮詢,並吸納前線教師意見,確保建議切實可行。

中學課程:釋放空間,照顧差異

據報道,專責小組建議將一些高中科目的課程分為基礎及擴展部分,讓不同程度和興趣的學生選擇,從而釋放空間。由於各科情況不一,這些建議在理念上和技術上是否可行,都需要經過充份的討論。通識科其中一個方案是學生可選擇不提交獨立專題探究(IES),但整科最高只能獲得第4級的成績。有通識科老師認為不可行,因為現時學生也可以不提交IES而成績不會被第4級「封頂」,新方案預料沒有太大吸引力,若課程內容無法精簡,相信對減輕學生負擔幫助不大。在中文科方面,最近又有傳文憑試擬取消口試及聆聽卷,或將口試改為校本評核,也引起熱烈討論。前線中文老師對目前的考評方式普遍都有不滿,認為卷數太多太繁雜,但刪減方案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影響都大不相同,仍須深入探討。

在多元發展方面,現時高中學制的其中一個癥結,在於以單一的文法中學模式應付學生的多元需要,對非學術型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學制改革前,文法中學、工業中學與職業先修學校並行,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相比之下現時職業導向教育已大為萎縮,僅由有限度的「應用學習」課程提供。本年度應考「應用學習」科目的學生,只有不足8%。教協認為「應用學習」有很大的改進的空間,遠在新學制籌備之時,教協即提出,學生要到中五才有機會修讀「應用學習」,是不理想的安排,意味學生要在中四時修讀其他學科,到中五時才放棄其中一科來轉修應用學習,影響學習延續性。另一方面,應用學習的認受性亦有待提高,以免淪為「次等科目」。

小學課程:尋回全日制的初衷

在小學課程方面,全日制推行多年,原意是讓學生在校進行多元化活動和功課輔導。但現實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功課量和學習壓力都隨課時增加,有違當初推行的原意。儘管沒有公開考試的催迫,小學生並沒有因此享有愉快學習的空間。由小三TSA,到呈分試、Pre-S1等,都屬高風險的測考,殺傷力絕不下於公開試。教協認為,當局容許學校全級報考小三TSA,帶出的訊息與目前檢討課程的目標背道而馳,教協對此感到憂慮。

對於當局近年大力提倡的STEM教育,教協理事提出,目前小學同工感到STEM仍比較零碎,欠缺清晰的框架和規劃,對於STEM與各科課程之間的關係,都有待釐清。同工亦擔心未來會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課業壓力。教協認為,STEM教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也要解決軟硬件配套問題,例如小學目前比較欠缺科學本科出身的教師,小學的課室設備亦追不上新時代STEM教學的需要。但更重要是要整合一個完整框架,並設專責的科技統籌員支援。

教協稍後亦會就課程檢討諮詢會員的意見,請同工密切留意。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