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9年4月29日
教協歷史科教師團隊(張兆聰老師、李家宏老師及張往老師)對今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卷的意見及評論如下:
卷一短評(張兆聰、李家宏)
整體:
- 出題範疇、提問用語及資料素材均屬於傳統慣用類型
- 部分題目更已見於過去試題
- 總體難度不高,學生應該具備足夠信心作答
第1題:
- 考核二十世紀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資料提及1919年當時五四運動前後時香港及內地就抵制日貨的報導。
- 首兩題的提問用語(「語氣」及「特徵」)過去經常考核,並未見於用字上有太多取巧之處(「語氣」即等如「用語」)
- 考核的重點在於中港兩地對於民族主義的看法的比較,特別在(c)題所問:對20世紀發生於中國的重大事件,內地中國人和香港華人抱持相似的看法。你是否同意此說?參考資料,在抵制日貨一事,香港華商個人層面上支持但欠缺組織,原因是殖民地的政府會有打壓。
- 題c的涉及年期頗長,亦表示學生需要舉出涵蓋有關年期的、與中港關係有所交集的事件作為評述,例如: 孫中山以香港作基地推動反清革命;2. 1925-26年的「省港大罷工」;3. 1930-40年代的抗日戰爭 4. 中共建國後的「大飢荒」及「文化大革命」對香港民生及政治的影響;5. 1989年北京學運等。
- 粗略評估,以「同意命題」作為作答題c的取態,比較容易作答。
第2題:
- 考核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急速的內外因素,資料提及1956年的評論,提倡日本國民的心態應該由大國心態轉變至小國心態。
- 考核的重點在於三次遠航的改變,第一次遠航始於明治時期,由封建走向資本主義,再演變成國家資本主義或軍國主義,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終結。資料所提及正是第二次遠航,由軍事大國變成經濟大國,追求高質素的生活。擬卷老師巧妙地利用1964年東京奧運會去顯出第三次遠航,即由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
- 題a的形式常見於歷屆試題,在此不贅。
- 題b為典型的「資料互證」題,比對前後兩則資料的作者,對同一事件的態度看法是否相符。大部分學校的日常測考訓練中應有顧及。
- 題c無論考核議題(日本戰後發展)與及分析主項(內部因素)均與去年卷二相同(美國因素對影響中本戰後發展的重要性),故此對學生而言,本題理應並不陌生。
第3題:
- 考核冷戰期間美蘇關係的轉變,資料提到古巴導彈危機及美國因圍堵政策打擊經濟。重點在於冷戰為何得以緩和,除了古巴導彈危機令美國改變由艾森豪威爾制訂摧毀蘇聯的方針,加上越戰令美國泥足深陷,令美蘇關係緩和。
- 題a為典型的「看法」題,而類似的漫畫素材亦曾見於其他坊間教材中,故難度不高。
- 題b為典型的數據分析題,難點在於提供的項目較繁複,同時應歸納出類似「美國軍費開支負擔沉重」的結論。
- 題c的提問相對簡單,提問形式本身亦為該課題的教學內容,故大部分考生應能應付餘裕。
第4題:
- 考核一戰後歐洲推行的凡爾賽體系/模式在1929-30年代面對的衝擊,英、法對凡爾賽條約的態度如何影響歐洲一戰後的和平。面對30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英、法、德同樣受到經濟上的打擊,然而法國將打擊轉嫁到德國之上,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題a為典型的「解讀漫畫」題,常見於歷屆試題,各學校的日常測考訓練中應有顧及,在此不贅。
- 題b為典型的「態度」題,常見於歷屆試題。
- 題c變相是考核《凡爾賽條約》對影響一戰後的國際關係(軸心國的形成、美國的重行孤立、英法的合作與綏靖政策等)的意義,需要花時間整理出較仔細的切入點以作分析,但作答要求並非太高。
卷二短評(張往)
整體:
- 部份試題出現過往較少見的跨課題考核(如:題1、題6),擬卷團隊似有意突破過去設題框架,進一步考核考生靈活運用所學作論述,值得讚賞。
- 提問用語基本沿用恒常練習的形式,如:「在什麼程度上」、「是否同意」、「主要因素」等,能呼應歷史科提問用語手冊的主要技能。
- 部份課題考核的範圍較明顯重複過去試題(如:題2、題4),這點擬卷團隊或需考慮如何平衡各年出題方向。
- 由於課程指引的限制,令一些前線教師略教部份課題(如:東南亞的現代化、以巴及南非的衝突等),而本屆試題設計則似乎有意鼓勵教師應對所有課題一視同仁,避免為求應試而偏重教授個別課題。
第1題:
- 考生須以1967-97年為限,從兩方面分析香港在甚麼程度上經歷蛻變。
- 提問形式常見,惟同時要求考生運用政治及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史實,若未能兼顧兩者,可能影響整體評分。
- 考生作答立場很大機會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同意經歷了蛻變」
- 可討論的要點包括:經濟轉型、都市化及人口增長、公共服務及社會福利發展、華人地位上升、本土身分認同形成、引入代議政制、中國人身分認同及文化傳承等。
第2題:
- 考生須比較兩次現代化嘗試(「改革」)的目標,並同時討論兩者對經濟及政治發展的取向,以決定個人立場是否同意有關說法。
- 晚清政府改革可能偏向並非以經濟為先,南京國民政府改革則明顯較多經濟現代化措施。
- 題目未有問及其他方面(如:社會)的目標,因此考生須小心留意及介定甚麼改革內容直接涉及「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
第3題:
- 考生須比較導致東南亞非殖民地化的因素,討論主要因素是否為二戰期間日本的侵略和佔領。
- 考生須從內在因素作分析,以及同時比較外在因素中的日本侵略與其他國際形勢發展的相對重要性。
第4題:
- 考生須比較導致二戰發生的原因,討論納粹德國的侵略是否比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重要。
- 考生宜利用追溯極權主義在德國興起的發展,一邊列舉其侵略事件,同時分析列強對這些侵略的回應是否有效(即阻止德國進一步擴張的野心)。
- 從史實出發,關鍵爭議在於納粹德國是否因綏靖政策才進一步發動侵略並引發二戰。相信大部分選答此題的考生均會以「同意」一方立場論述作答。
第5題:
- 考生須比較導致冷戰結束的原因,討論戈爾巴喬夫的國內改革(自由化政策)是否主要因素。
- 考生可討論:美國在1980年代的外交方針及與蘇聯的關係、東歐國家的民主化浪潮等。
第6題:
- 考生須比較聯合國在應對以巴衝突及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成效,討論不同形式的介入如何影響當地局勢及發展,如軍事行動、經濟制裁、外交談判等,同時分析聯合國在處理上述事件時存在的局限。
第7題:
- 考生須討論國家利益如何導致戰爭,又可促進相互合作。
- 可討論的「戰爭」:一戰、二戰、冷戰期間的地區性軍事衝突(如:韓戰、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等)等。
- 可討論的「合作」:一戰後的集體安全制度、二戰後的聯合國、冷戰期間歐洲的經濟協作及統合進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