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教大校服展見 證百年變遷

$
0
0

本報記者

每天穿校服的日子令人回味。昔日校服除了見證多代學生成長,亦能看出社會的變遷。香港教育博物館策劃了香港校服為主題的展覽,陳列不同年代的經典校服,包括馬褂、中山裝、絕版的新法校服等,讓本港一百年的校服發展史呈現大眾眼前。

香港的校服文化,最早能追溯至二十世紀初,聖保羅女書院在1918年要求所有學生穿校服,以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張樹娣(Karen)解釋,戰後香港適齡學童大增,學校需要區別不同學校的學生。適逢香港製衣業、染料布料技術發達,多項民生及社會因素促使校服普及化,很快幾乎香港所有學校都各自制定了不同款式的校服。

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張樹娣(右)及其團隊精心策劃「香港校服今昔」展覽,展出20多件特色校服及仿製品,教協副會長、教大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高級講師莊耀洸(左)手中的新法書院水手裝亦是經典校服之一。

小學女生大襟服沿用至今

在30年代,大襟裝是其中一種學校服裝,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小學女生校服由1957年創校至今仍穿著這款上襖衫下褲的兩截式校服,是全港唯一一間沿用這設計的學校。該校是教協副會長、教大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高級講師莊耀洸的母校,他笑言當時女同學因穿著這「妹仔裝」,活動自如,男女生打鬧是平常事。

大襟裝由女傭所穿的衣服發展而來,莊耀洸說,校友間口耳相傳,校服是由創校校長唐余湘畹女士設計的,選取平民所穿的大襟裝作校服,象徵了該校辦學理念,希望教育可普及化、平民化。

展品多樣化齊集16校旗袍

校服除了在款式、徽章和顏色各有相異外,布料亦多樣化,Karen說,展館內展出的校服樣本,均沒有放置「不准觸摸」的告示,「除了款式外,校服的布料亦是主要元素之一,我們每天都會整理、熨好衣服,要展品在最好狀態示人,希望參觀者能愛惜展品」。展館內擺放了來自16間學校、13套旗袍(又稱長衫)校服展覽,齊整地掛在衣架上,歡迎觀眾拿起仔細參詳。這些女校常見的旗袍、長衫校服,則從70年代起流行,至今仍有16所中學採用旗袍作校服,大部分學校以藍色為主調,但顏色層次有所不同,有深有淺。

到70、80年代,本港流行水手裝校服,以私立中學新法書院一套白色百摺裙,配藍色水手襯衫的女生校服最為人津津樂道,惟隨著學校2012年停辦,新法校服已「絕版」。Karen說新法書院的校服配色亮麗,把熱潮推到高峰。水手裝並非源於日本文化,而是早於1840年代,英國愛德華王子七世穿著水手裝帶起熱潮;而日本的水手裝校服則於1920年代才開始盛行。水手裝予人活潑、可愛之感,Karen說現時水手服仍獲不少幼稚園青睞。

女生校服款式多元化,百花齊放,但男生校服的變化則較少。中學男生的校服多是恤衫配西褲,自50年代起沒有大變化,小學男生在夏季則會穿短褲。

西裝款校褸逐漸被風褸取代

談起近年最大的校服轉變,必要提起絨布西裝款校褸被二合一夾棉風褸取代成為校褸。絨布西裝款校褸外型斯文,加上校徽格外精神,可謂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當中以「大地牌」校褸款最為人熟悉,所以西裝款校褸又被稱為「大地褸」。

Karen笑言:「以前的學生總嫌大地褸沉甸甸,又不夠保暖;新款的風褸輕便防風之餘,可以加上夾棉層」,於是絕大部分學校漸漸轉用了新款風褸。有校服商捐出存倉的大地褸予香港教育博物館,館方未來將義賣這些大地褸,款項將用作支持博物館營運。

港校服乏文獻紀錄不斷追尋線索拼出歷史

校服不僅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亦代表了學校的獨特性,可是香港對「校服」的學術研究、文獻卻極之貧乏,沒有完整紀錄,所以香港教育博物館決定策劃是次展覽,冀填補香港社會對這個課題的空白。

「雖然關於校服的記載少,但籌備展覽也有令人滿足的地方,就是每找到一項資料,都是新鮮的資訊」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張樹娣(Karen)說。她坦言,甫開始籌備展覽時無從入手,因本港對於「校服」的學術研究極少,博物館團隊只能偶爾在學校網站、年報、學生回憶錄中找到校服零碎資訊,透過不斷追查線索,拼出香港校服史。

舊照片助重現「絕版」校服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經典「綠裙子」校服為人所知,但原來該校曾使用淺啡色旗袍校服。展覽團隊於是接觸校方取得更多校服的舊照與細節,並為是次展覽特意訂製舊版的校服,重現觀眾眼前。除了這件仿製校服外,展館內亦展出20多件特色校服及仿製品,包括上世紀30至40年代常見的中山裝、1950年代的工人裝校服等。

Karen說,香港校服史仍有很多待發掘的地方。以水手裝校服為例,雖然新法書院把水手裝校服的熱潮推至高峰,但團隊現時憑舊照片追溯到,1950年代嘉諾撒聖瑪利學校的女學生已穿著水手裝校服。

本港的水手裝校服文化,可追溯至50年代,70年代由新法書院掀起熱潮。圖為1979年新法書院小學畢業合照。(教大提供圖片)

冀啟發鼓勵學校編寫校服史

那麼1950年代是否香港水手裝校服的源起?

Karen指說不定。由於日本由1920年代已流行水手裝校服,她推測香港更早開始已受日本文化影響,惟現時未找到資料佐證。她笑言,團隊已盡力查找歷史,希望大眾能幫忙,若有校服相關的舊照或資訊可聯絡博物館,為完善本港校服史出一分力。

是次展覽展期至今年10月31日完結,除了填補本地對校服史研究的空白外,Karen亦希望展覽能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校編寫屬於自己的校服史。

晚清時期,學生穿上日常衣裝上課,男生穿上馬褂、西服。圖為1906年皇仁書院獎學金得獎學生。(教大提供圖片)

教協副會長莊耀洸兒時就讀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男學生穿恤衫、短褲,女學生則穿著大襟裝,其上衫為立領、中袖及兩側有小衩,領和襟位均有簡單邊飾。(莊耀洸提供圖片)

「香港校服今昔」展覽
展期:即日至2019年10月31日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香港教育博物館(新界大埔露屏路10號香港教育大學 D1座平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