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園地■玉倫
當中文科老師為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而「廢寢忘食」之際,校長告訴我們,未來非華語學生需要在初中階段修讀中國歷史。我們向初中通識科科主任請教,他反問:「這不是中文科老師負責的嗎?」是的,有誰比中文科老師更熟悉中國歷史教學?校本中文第二語言課程發展方興未艾,現在卻又來了一個「中國歷史」科,老師和學生該如何面對?
老師關心的是,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比中國語文還要困難,因為文化差異,以第二語言學習者身份學習異於本族文化的知識內容,箇中難度可想而知。但是,中國歷史科可以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一個應用和鞏固其習得中文能力的機會,卻是不爭的事實。
由中文科老師負責設計及教授中國歷史科可能是最適當,一方面他們在教授學生中文第二語言的時候,已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另方面以其熟習的中文第二語教學法,更容易對中國歷史科課程進行調適和教學。加上在原有中文科每周課節增加一至兩節教授中國歷史科,則兩科在教學編排上更見靈活而相得益彰。雖然學生未必學到多少中國歷史文化,但肯定可以提升中文應用能力。
我們總不能只利用中國歷史科提升學生中文能力便算,正值中國歷史科修訂課程諮詢第二階段,我們可以一方面向有關當局提供適合非華語學生的校本課程的意見,另一方面可參考《中國語文課程綱要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綜合採用融入課堂、過渡銜接和特定目標學習的課程設置模式,設計適切的教材和教學活動,自我完善,不失為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