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為了回應近期接連的虐兒個案,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公布撥款1.38億元,於全港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據悉,當局將增加「學生輔導服務津貼」金額,讓學校購買學位社工服務以處理校內輔導工作;至於現時119間聘請學生輔導教師(SGT)的學校,教育局則要求學校制訂過渡方案,讓學生輔導教師填補校內或辦學團體屬校內的常額教席空缺。新政策涉以社工取代學生輔導教師,不僅拆小學輔導服務其中一道主力牆,更危及小學輔導服務的延續性,與優化政策的原意背道而馳。
對此,教協於本月7日舉辦「小學輔導服務緊急會議」,並由教協會長馮偉華、副會長兼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立法會社福界議員邵家臻,以及前小學學生輔導教師、香港教育大學兼任講師王惠瑛擔任講者,與在場70名小學輔導教師及輔導人員商討方案,共同促請教育局在保留現有輔導資源及人手下,保證每校最少配備常額學生輔導教師及常額社工各一名,以真正落實「1+1」輔導系統。
三大訴求真正落實 小學「1+1」輔導系統
馮偉華在會上指出,政府的新方案有多項失當之處,其中以學位社工取締學生輔導教師/人員的做法,不但沒有增加輔導人手,反而令具豐富輔導經驗及熟悉校內事務的學生輔導教師/人員被逼離開崗位,一方面漠視他們的專業職能和貢獻,更抹煞他們豐富的校本輔導經驗。
馮偉華強調:「學生輔導教師、社工及輔導員各有其專業貢獻,如果以一個專業取代另一個專業,勢將削弱小學輔導的力量,令學生的福祉受損。」
由於學生輔導教師是常額職位,絕大多數均已在校內持續服務十多年,十分熟悉教育體制和學校文化。
王惠瑛指出,學生輔導教師已與學生、家長建立了長久的關係,對預防和識別學生及家長的問題貢獻良多。如貿然以社工取代輔導教師,是變相破壞小學輔導系統內的強大後盾。
馮偉華建議,要真正完善小學輔導系統,政府必須:一,為所有小學配備學生輔導教師(SGT),以專職的常額輔導教師統籌及處理校內輔導事務,以充分發揮其專業。二,每校增設至少一名常額駐校社工,包括提供督導支援和取消投標制,從而與學生輔導教師/人員取得協同作用。三,保留並為所有小學提供學生輔導服務津貼,確保現行學校輔導人手和服務不受影響,並能按校本需要推動發展及預防性的工作。
文憑社工及專業輔導員同受影響
對於全港328間以津貼購買輔導服務的學校,在新制下它們的輔導人手同受影響。當中不少學校均聘請文憑社工和專業輔導員來擔任校內輔導人員,他們大多擁有輔導、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並具有一定的在校工作年資。然而在「一校一社工」下,學校必須聘請學位社工,意味著學校隨時要大量裁減現職非社工學位的文憑社工及輔導員。有與會者直言,即使擁有教育輔導碩士資歷,並具有檢定教員及文憑社工資格,但在新制下他卻不能繼續擔任學校輔導人員。邵家臻認為,小學輔導模式複雜,政府「一刀切」的做法將對其輔導系統引發嚴重動盪,如果政府一意孤行,必會激起教育界及社福界的強烈反彈。
多項跟進工作 促請政府正視業界意見
新方案落實在即,教協正透過多方渠道與政府協商,希望當局能就新方案的落實進行充分諮詢和討論。教協立法會代表葉建源已要求局方押後發出落實「一校一社工」政策通告的日期,以換取更多時間改善有關方案;並發起聯署,連他在內共26名立法會議員要求立法會召開緊急會議,就「一校一社工」政策進行討論。葉建源並透露,已向特首林鄭月娥反映業界憂慮,並詳述新方案的問題所在,期望政府與業界充分對話,圓滿解決事情;他日前安排輔導教師及輔導人員會見多位立法會議員,闡釋業界意見。與此同時,教協已去信約見教育局局長,並促請當局能以學生福祉為本,在充分諮詢各持分者的情況下完善有關政策,真正達致改善小學輔導服務的政策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