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8年2月22日
前言
- 政府於2000年推行教育改革,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為學生「拆牆鬆綁,創造空間」,包括改革課程、考試及評估機制等,希望改變偏重學生成績而輕視全人發展、強調背誦而忽略思考,探索和創新的教學方針。可是教改實施至今,學生的學習壓力有增無減,甚至減少其學習興趣和多元發展空間,求學不是求分數已淪為空談。近年不同機構針對本港小學生學習或健康的研究調查,結果都頗為一致,就是學習時間長、功課多、休息及閒暇少,加上學童自殺問題近年有上升趨勢,當中大部分疑與學業壓力有關,引起了社會對學生學習壓力的廣泛關注和認真反思。
- 學生學業壓力背後,固然有更深層的文化根源,要改變社會「贏在起跑線」的惡性競爭風氣絕不容易,政府有責任帶頭做起,先盡力移除、改變或減輕現制度下衍生的沉重壓力。為此,本會去年底進行小學問卷調查,嘗試從前線教師角度了解學校家課政策、學生功課量和各類考測的現況和看法,期望整合有關問題並探討改善方法。
調查方法
- 教協於2017年12月5日至2018年1月15日期間,以電郵方式向本會小學會員發出「小學生學習狀況調查」網上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425份,回覆者主要為中、英或數科老師,受訪者詳細資料參見附錄一。
調查結果
4. 學童家課及測考情況
4.1 學生一天平均至少七份功課 半數教師指功課量多
- 五成四受訪教師的學生,平日平均一天有7份功課或以上,當中8% 平日功課量更達10份或以上(圖1)。至於周末假期,逾半教師個人會給3至4份功課;有八成半教師的學生周末總功課量至少為7份,當中接近四成平均達10份或以上。
- 有五成教師認為學生的總體功課量屬於偏多或很多(圖2),認為學生功課量適中的教師僅四成四,即不足一半教師認為學生功課量處於合適水平。
- 功課類別方面,逾半教師認為學生花較多或很多時間在工作紙或補充作業上。並分別有約兩成教師認為,學生花較多或很多時間在抄寫類和背誦類的功課上,大約四成認為是「一般」。
- 七成七受訪教師表示在過去一年間,其學生曾因功課太多而感到壓力;另八成教師表示其學生曾因不懂做功課而感到壓力;六成教師表示有家長曾向學校投訴功課量過多。
4.2 學生默書次數多 八成加設各類型式默書
- 在主科需要默書的教師當中,約四成的班別平均一星期默書一次或以上;五成三教師的班別兩星期默書一次。由於受訪教師只需作答個人任教的主科,如以學生中英文科均需默書的常態來考慮,默書次數應會加倍。
- 除了正式默書,現時大部分小學亦有自默、預默及補默等型式的默書。調查顯示只一成八教師任教的主科沒有其他類型的默書;八成多教師需要學生預默、補默或自默,當中有1%教師會同時設自默、補默和預默。
- 近兩成受訪教師任教的主科,平均一或兩星期測驗一次;另約三成一個學期測驗一次。若測驗連同默書,則有六成受訪教師認為,學生花較多或很多時間準備默書、測驗,僅不足一成認為較少或很少。
4.3 六成教師需為學生補課 最多平均每天5小時
- 約六成受訪教師任教的班別,需要課外補課/功課輔導。當中逾半會一星期補課/功課輔導一至兩次,另三成多一星期兩次以上。(圖3)。
- 受訪教師表示,每周學生補課/功課輔導的中位數是5小時;而最多為是495分鐘,若只以五天上課日計算,即平均每天需補課/功課輔導約1.5小時。補課情況頗為嚴重。
- 進行補課/功課輔導的時段,逾七成半教師會在放學後,四成在課前。兩成七教師需利用小息或午膳時間作補課/功課輔導,而假期或周六日補課的也約兩成半。
5. 功課及測考量偏多的原因
5.1 家課政策成效存疑
- 教育局強調現行的家課政策行之有效,然而調查發現,不足半數教師認同家課政策對調節家課量,避免給予學生過多功課有很大幫助或完全有幫助;兩成八受訪教師更認為家課政策對協調各科家課很少幫助甚至沒有幫助,可見在不少教師心目中,家課政策並未能真正有效協助學校協調或改善學生的功課量。
5.2 課程龐雜與TSA/BCA操練成主因
- 受訪教師表示,令他們未能改善學生功課量偏多/較多四大主因為:課程過於龐雜而衍生額外課業;操練、應試文化驅使;TSA/BCA的操練壓力;及教育局推行的政策(如STEM)繁多,衍生額外課業(圖4)。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教育局強調TSA/BCA毋須額外操練,仍有六成多教師表示TSA/BCA為學生帶來額外的功課量。
- 雖然教育局稱已簡化TSA/BCA,但本調查發現,逾半學校的相關習作和練習並未因此減少,逾半教師表示沒有減少操練;七成六教師更表示,學生日常功課中仍滲有TSA/BCA的內容和題型。總括來說,有七成受訪教師認為TSA/BCA仍有為學生帶來操練壓力(圖5)。
5.3 拔尖補底、操練TSA為補課主因
- 超過七成教師表示因學生能力差異,安排拔尖補底的補課,其次有四成二教師要為TSA/BCA進行操練或額外練習而安排補課(圖6),反映大部分學校需要額外補課才能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而為操練TSA/BCA補課的情況則仍然持續而且比率不輕。
總結
6. 總體功課量大 學童未能「拆牆鬆綁」
6.1 綜合本調查多項數據,顯示小學生家課量偏高,四成五學生每日平均有7至9份,接近四成學生在周末要完成的功課達10份或以上。七至八成教師表示,其學生因功課太多,太深或不懂做而感到壓力。若再加上各項默書測考,及課外補課或功課輔導,小學生學習壓力絕對不輕,休息及玩耍時間被大量壓縮亦可想而知。
6.2 教育改革施行十八年,其目標之一是為學生「拆牆鬆綁,創造空間」,但本調查卻仍有半數教師表示學生總體功課量偏多甚至很多,情況並不理想;探討其原因,首四項均與課程太龐雜或測考操練有關,亦因此導致學生需要補課,這與教育局的政策和課程出問題有莫大關係,令學生的學習環境偏離了教改的理念。
7. 不從課程及資源入手 學校家課政策難實踐
7.1 家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教育局就《家課與測驗指引》向學校發出的通告,主旨是「不操不忙,有效學習」,家課應是具質素、具效益,重質不重量,不以盲目操練為目標。然而不足一半教師認為,家課政策能幫助調節家課量和鼓勵給予多元化、有效益的家課。可見,不少學校的家課政策在實際操作時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用。
7.2 家課政策未能在學校有效施行,可以是外在(社會風氣、教育政策)和內在(校內調協或學校爭取成績)因素所致。但從本調查所得,學生家課偏多,與小學課程龐雜以及考評政策衍生的操練有關,反映這兩類問題很大程度導致家課政策失效。事實上,教改以來課程嚴重膨脹,加上與時俱增的課程目標,教師不斷追趕課程進度,要在課堂內兼顧學生的個別需要變得困難,因而需要增加補課和課後輔導,令師生壓力同樣超標。教育局不從制度、課程、資源著手調整,單靠《家課與測驗指引》是不可能解決學童學習質量問題的。
8. 應試操練未減 TSA/BCA主導正規課程
8.1 政府推行教改,為克服當時盛行的應試和操練文化,甚至取消了學能測驗,以減低小對學生的操練。然而是次調查,有七成教師表示應試文化仍是令小學生功課量過多的原因之一,足見操練風氣未減。而當年原本是低風險的TSA評估,更異化成為應試文化的催化劑,令操練日常化、幼小化,阻礙學生獲得真正優質教育的機會。
8.2 教育局於2016年調整TSA題型、難度及學校報告的形式,並要求全港小三復考,聲稱已足以消除TSA/BCA的操練誘因,而2017學年的TSA/BCA是否續考至目前仍未定案。然而,是次調查與本會2016年相關調查的結論相若,均清楚顯示TSA/BCA操練及補課仍然存在,其對小學生日常課程和學習的干擾亦從未休止,證明操練誘因並未根除:
- 七成教師認為TSA/BCA仍有為學生帶來操練壓力
- 五成教師表示沒有減少相關習作和操練
- 六成三教師表示功課量過多源自TSA/BCA
- 七成六教師表示,現時校內功課按照TSA/BCA相關題型及模式設計
- 四成二教師任教的班別因此需要額外補課
8.3 從上述數據可見,教育局對TSA/BCA所作的調整措施,力度並不足以消除或減輕操練誘因,更令人憂慮的是,操練已變得日常化,滲入和干擾了小學的常規課程,更影響教師發揮專業,不僅無助學生學習知識,沉重和機械式的操練壓力,更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
9. 全日制未符原意 師生壓力不減反加
本港小學全日制始於1993年,原意是為學生提供更理想的學習環境,紓緩緊迫的上課時間,讓學校可按校情及學生需要,盡量在課時內安排時段,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大部分功課,好讓學生在課後可有餘暇參與課外或親子等活動,及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但從本調查所得的兩項數據,可比較明顯地反映全日制未能實踐原意:
- 全日制非但未能讓學生在課時內完作成大部分課業,相反,近六成受訪教師需要利用課外時間為學生補課/功課補導。 而補課/功課輔導時有三成半教師還需要給予額外功課。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全日制並不見得讓他們課後有餘暇參與課外活動,反而課時更長,在家做功課的時間無減,長課時之外還要補課/功課輔導,而且最多是一周8小時,莫說仍年幼的小學生,連教師都感到吃不消。
- 有八成半受訪教師表示,學童要在周末假期完成至少7份功課,當中近四成更達10份或以上。學生全日上課後,連假期都充斥著大量家課、補課和溫習,嚴重蠶食他們休息、遊戲和親子時間,與全日制當初的原意背道而馳。
建議
- 全面檢討小學課程的深廣度:要真正落實教改目標,當局須全面檢視現行的小學課程,重訂適合和適量的課程和學習目標,並在常規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上作出改變,以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學會學習,而不是在沉重的課業壓力下,連基本休息遊戲的時間都被剝削,影響身體及情緒健康。
- 合力重整本港惡性競爭文化:要改變贏在起跑線的惡性競爭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持份者如家長、學校、教師都各有責任,但政府肯定責無旁貸。例如,當局須加強升學的多元出路,讓學生有機會在學術以外的範疇發展,唯有打破大學的升學樽頸,才有望減輕求學只為求分數的應試文化和競爭壓力;同時加強家長教育,教導或協助家長改變對子女升學的單一期望,理解子女多元發展的重要,並鼓勵加強家校合作,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照顧學童的真正需要。在學校和教師層面,雖然在執行既定政策時,例如面對龐雜的課程或TSA異化等,很多都不在能力控制範圍內,但我們呼籲學校秉持專業,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先,減輕學生不必要的操練和學習壓力。
- 循「三不」消除TSA/BCA操練誘因: TSA/BCA帶來的操練文化影響嚴重,不必要地加重學生的學習壓力。對此,當局必須大刀闊斧消除操練誘因,循「三不」消除操練誘因,包括不記名、不記校及不向學校和辦學團體提供學校成績報告,令TSA/BCA的成績不再成為比較各校的工具,再考慮附以隔年考或抽樣等方式,徹底消除操練誘因。若做不到「三不」措施,便應全面取消小三TSA/BCA。
- 改善全日制的實施情況:教育局應檢視並確保學校落實全日制的原有目標,若有需要可給予建議和支援,協助學校為學生營造更均衡的學習環境,例如鼓勵學校開設導修課,讓學生在上課時段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部分功課,課後則可參與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 檢視家課政策的成效:教育局應檢視家課政策在學校層面的實施情況,例如家課的質與量是否恰當,是否有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等,並加強為學校提供專業培訓、示例和支援等,協助學校完善家課政策;學校方面,應賦權教師發揮專業,因應學生的需要設計課業,並加強校內教師團隊的溝通,積極協調各科的家課量,並定期檢視校內家課政策的推行,目標是設計有意義和質素的功課,讓學童在有效學習之餘,亦能夠樂於學習,並享有適當課餘空間。
受訪教師意見節錄:
小學課程龐雜
- 教育局要檢討整個課程發展,因現時每年都有新的發展項目,課程不斷膨脹,但學生的基礎知識仍未鞏固,但已經要掌握很多技能,未學行先學跑,到最後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何論全人教育?
- 在現今教育制度下,不斷推出新的課程改革 […] 要學生具有不同功能,要有九種共通能力、多元智能、資訊科技能力、自主學習、親子學習、翻轉課室、STEM …… 教育局只會抄襲外地經驗,在沒有完善的規劃下推行各種新政策,用銀彈政策轟炸學校,教育局付了錢,學校就要交出有品質的貨物。
全日制制度
- 教育局應重新檢視全日制的理念,讓學生在學校上課時段完成課業部分。放學後是他們鍛練身體的機會,增加親子時間,以培養小學生有健康的身心靈。
- 全日制令他們缺乏休息及遊戲時間,回到放學後要做大量功課,溫默書,課外活動或訓練,完全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
- 全日制使老師學生疲於奔命,缺乏休息時間,更減少老師與學生課餘時間的共處(輔導)空間。
改善小學教師編制 提升教學質素
- 政府新增的50億教育開支,應用來增加官津小學教師的人手,教席增加了,教擔就會減輕,教學質素就會提升,老師就有空間去檢視課業的質素和數量,這道理簡單不過。
- 學生上課時間太長,課程太龐雜,功課太多。老師教擔太重,教學以外工作太多,未能專注教學,經常要進行課外活動帶隊或行政工作,影響教學質素及課程推行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