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發生於上世紀初香港的海員大罷工

$
0
0

工會教育 ■ 權益及投訴部

本專欄之前闡述了歐洲三大工運,現為大家介紹在香港曾發生的工運事件。

香港海員大罷工與孫中山

上世紀初香港發生海員大罷工,時任港督司徒拔向英國殖民地部報告時指出:「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是此次罷工的幕後組織者。廣州政府已完全處於這一具有布爾什維克主義性質的組織控制下」。為甚麼這場由香港海員發動的工人運動,會跟孫中山有關?到底這場工人運動是怎樣發生呢?

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

上世紀20年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通貨膨漲時期,工人們生活困苦,薪金微薄,工時卻長達17、8小時,而且長期受到不公平待遇,被白人船長和海員欺壓。1920年初,香港船塢的工人向僱主要求加薪被拒,華籍工人便在清明節時期以回鄉掃墓為由集體請假;大多數工人在清明節過後,都沒有回到香港上班。這次罷工,令香港公共運輸完全停頓,工商業出現蕭條。

事件直到1920年底才有新的發展。孫中山光復廣州,並推行「三民主義」,推動工人運動,並訂立了勞工法案、工會條例等保障工人的法例。革命政府保障工人利益的舉動,鼓舞海員成立工會,並由孫中山命名為「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簡稱「海員工會」)。

再次要求加薪被拒

1921年底,香港兩大英資公司渣甸和太古船務再度拒絕海員提出的加薪要求,最終觸發更大規模的罷工。1922年1月22日,「海員工會」發動大罷工,並向罷工的海員派發每人每日4毫5仙到1元的生活費;短短一周內參加罷工的海員達六千多人。至1月底,其他公司的海員以至碼頭起貨工人和煤炭工人也相繼響應罷工,人數增加到三萬多人,令香港海運癱瘓,一百五十多艘船滯留維多利亞港,惜資方仍堅拒加薪。

港府採取強硬手段

時任港督司徒拔採取強硬手段解決罷工事件,他通過戒嚴令、武力關閉「海員工會」,並強行拆去招牌。可是,港府的做法反而觸發其他行業的同情,其他工會相繼加入罷工,人數達十多萬人。2月中,海員代表蘇兆徵等與港府官員和船公司代表等談判破裂,港府同時派人到外地招募新工人,並由英軍派人駕駛因罷工而停航的天星小輪。但罷工海員封鎖香港,禁止廣東各地糧食運港,令港府陷入恐慌。

56天罷工爭取加薪30%成果

1922年3月6日,香港政府交還「海員工會」的招牌,但勞資對立仍然不斷,香港政府雖參與調停卻未果。最終英國駐廣州總領事代表出面調停,勞資及香港政府終達成協議,資方同意向海員加薪15至30%,罷工運動至3月8日亦告結束,歷時達56天。

香港海員大罷工事件,日後激發了中國多處地方包括上海、武漢和開灤煤礦、安源煤礦和京漢鐵路等的工人,為了加薪或成立工會而發起工人運動。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