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2017 十大教育新聞選舉

$
0
0

投票資格:所有教協會員及教協「師訓學生證」持有人
投票日期:2017年12月4日(4:00pm)至 2018年1月15日(11:59pm)
獎品:首15名選中「十大新聞」的參加者,可獲得$1,000教協現金券(可於教協的超市、電器部及書店使用)。如無人或不足15人選中「十大新聞」,則以首15名選中最多者為準。
查詢:教協教育研究部(edresearch@hkptu.org / 2780-7337)

註:

  1. 所有教協會員及教協「師訓學生證」持有人皆有資格於選舉中投票。惟教協理事會成員、教協監事會成員、教協職員及上述人士之直系家屬均不能獲獎。
  2. 每人限投票一次,重覆投票亦只計算第一次投票之選項。
  3. 投票結果將於2018年1月29日出版的第679期《教協報》公布。得獎者將會於2018年2月28日或之前收到電郵通知。
  4.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所有收集到的個人資料只供分析選舉結果、核實參加者投票資格及聯絡得獎者之用途,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轉交第三方。如您要修改或刪除已遞交的個人資料,請電郵至 edresearch@hkptu.org 提出。投票選項一經遞交則不能修改。
  5. 投票時間以電腦系統記錄為準,逾時提交者即使成功提交亦作無效論。
  6. 如有任何爭議,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保留最終決定權。

30篇候選新聞:

  1. 港大完成「檢討大學管治專責小組報告」,建議將校監職位變成榮譽性質
    港大委託兩位外國學者及本港前法官成立三人小組,檢討大學的管治工作並作出建議。小組於2月向港大校務委員會提交報告,當中建議將大學校監的職位改為只屬榮譽性質。校委會跟進報告的建議,但最終沒有接納更改校監職能的建議。
  2.  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批評教育局海外課程監管嚴重不足
    申訴專員公署就教育局對非本地資歷課程的監管進行主動調查,結果發現教育局在國力書院風波出現前,從來未有行使法定權力,視察提供非本地課程的機構。公署批評教育局現行監管機制有嚴重不足之處,建議教育局加強執法及修改法例。
  3. 政府向研究基金注資100億及資助本地學生修讀研究課程
    林鄭月娥於她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將向研究基金注資100億,支援學者的研究工作。同時會向研究基金另外注資30億,以投資收益向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所有本地學生,提供相當於他們學費金額的免入息審查助學金。
  4. 政府資助文憑試成績達標的學生修讀自資學士學位,每年三萬元
    新政府於7月公布,向全日制自資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的合資格學生,提供每年30,000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如課程屬非本地大學的資歷,則需先經本地評審。措施於2017/18學年實施。
  5. 多間大學校長相繼辭職或不續任,港大、中大、科大及理大將換校長
    港大、中大、科大及理大的校長相繼辭職或不續任。其中港大校長馬斐森將接任愛丁堡大學校長,社會關注他是否因港大過去的風波而感到意興闌珊。
  6.  大學民主牆風波
    多間大學民主牆出現支持港獨的標語,十間大學校長發出聯合聲明,強調不支持港獨。另外,教大民主牆先後被貼上冒犯蔡若蓮及劉霞的字句,引來多方譴責。
  7. 何君堯舉行「吶喊大會」,要求大學解僱戴耀廷;其後何堯君因台上發言的內容而被投訴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於9月舉行「吶喊大會」,批評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荼毒學生」,要求香港大學革除戴耀廷。何君堯於大會上發表「殺無赦」的言論,觸發有市民向律師會投訴。
  8. 城大被指上報不全面的學生人數,促使大學排名上升
    報章報道有大學向國際排名機構投訴,指城大提供不完整的學生人數資料,令師生比例下跌,從而令國際排名提升。城大否認指控,並委任獨立核數師核實師生比例等數據;校董會主席胡曉明承諾,校方會於核數後公開相關數字。
  9. 特首選舉三名候選人皆同意叫停小三TSA,惟林鄭未於施政報告宣佈明年停考
    林鄭月娥、曾俊華及胡國興皆將「叫停小三TSA」納入政綱。林鄭月娥於政綱中承諾「在完成相關政策的全面檢視之前,擱置於小三推行的全港性系統評估」,但直至她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仍然未有落實停考。
  10. 政府承諾新增50億教育經常性開支,首批36億撥款於2017/18學年落實
    林鄭月娥於特首選舉期間,向教育界承諾會新增每年50億的教育經常性開支。新政府上台後,於7月5日公布八項措施,每年新增約36億的開支。
  11. 政府於2017/18學年提高班師比例,每班增加0.1個教席
    教育界選委於特首選舉期間,多次要求增加教師編制,讓更多的合約教師轉職為常額教師。教育局其後將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班師比劃一增加0.1,並向學校發出通告,指學校填補新增教席時,須吸納原校的超額及現職合約教師。
  12. 「興德事件」引起各界關注學校管理問題,教育局委任校董處理,校長被撤職
    興德學校被揭發有大量管理不善的情況,包括有全年缺課的同學獲准升班、要求老師告病假後送出餅卡等。教育局於傳媒報道事件後介入,委任官方校董進入學校的法團校董會,並解僱原有的校長。新校長已於9月履新。
  13. 政府計劃由2018/19學年起,為公營中小學提供「空調設備津貼」
    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提出,計劃自2018/19學年起,為學校提供經常「空調設備津貼」,支付學校的空調電費和維修保養費用。如有課室、學生活動中心及禮堂未有空調,政府亦會按需要分階段安裝空調設備。
  14. 政府提出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明年落實。同時課程亦展開了第二階段諮詢
    教育局將於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教育界有聲音指教育局早年鼓勵學校按校本情況教授中史,例如開設歷史與文化科,而且成效獲得肯定,批評現在要「一刀切」獨立成科不合理。課程修訂第二階段諮詢亦已於11月底結束,預計2020/21學年推行。
  15. 教育局推新指引加強中學基本法課程,並推出全新基本法教材,惟部分內容被指偏頗
    教育局於5月底公布《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要求學校初中三年內進行51小時的基本法教育。教育局亦推出「憲法與《基本法》」的教材,當中將中央政府比喻為校長、行政長官比喻為班主任、香港市民比喻為學生。教材被多方批評比喻錯誤。
  16. 保良局領袖紀律訓練營爆出訓練手法粗暴,保良局其後與培訓機構解約
    傳媒揭發保良局領袖紀律訓練營以粗暴手法對待學生,包括要求學生吃草、扮曱甴、紮馬一小時等。保良局其後與訓練營的承辦機構解約,並容許已簽約的學校取消預約。警方重案組介入,循虐兒方向調查。
  17. 小學校長召開記者會,要求同工同酬
    過百名小學校長於10月召開記者會,質疑小學校長的入職條件、資歷、認證等,已經與中學校長看齊;要求政府即時調整小學校長的職級及薪酬架構,以改善長期不合理的情況。
  18. 本學年小一跨境生人數創新高,教育局第四年為居住內地學童選校設跨境學童專屬校網,提供逾三千個學額
    教育局為跨境學童設專屬小學校網,設有3,064個學額,較去年增加近一成。當中青衣及天水圍分別設有575及547個學額。
  19. 教育局邀請中學師生於課堂時間觀看李飛演講直播
    教育局於10月去信各中學辦學團體,邀請各中學於校內觀看李飛的《基本法》演講現場直播。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收到校長投訴,指信件令校長及辦學團體感受到壓力。其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改稱學校及辦學團體可以不回覆該通告。
  20. 林鄭特首政綱提出要確立幼師薪級表,但首份施政報告則指要「探討薪級表的可行性」
    林鄭月娥於政綱中承諾,會於當選後確立幼師薪級表。其後幼教界亦多次向教育局提出,需要盡快為幼教界確立幼師薪級表;惟林鄭月娥於當選後稱訂立薪級表的問題複雜,於她的施政報告中亦指要「探討薪級表的可行性」。
  21. 課程發展議會公布《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訂明不應安排幼兒班學童執筆寫字,低班及高班亦不應有機械式抄寫
    課程發展議會於2月公布《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當中包括多項修訂。新指引確立不應要求幼兒班的學童寫字,亦不應給予低班及高班的學童機械式抄寫及計算的功課。
  22. 海怡半島幼稚園未能續租,社會關注幼稚園校舍不足的問題
    海怡半島有開立25年的幼稚園因未能續租而停辦;其後因事件得到社會關注,業主同意續租一年。事件令人關注政府未有規劃足夠的幼稚園校舍,大量幼稚園需要租用私人物業營辦,對學生及家長造成學費壓力及不穩定。
  23. 林鄭月娥提及要杜絕「港獨」對青少年的侵害,建議在幼兒階段開始培養孩子「我是中國人」的概念
    時任候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於6月接受新華社訪問時,指為了社絕「港獨」對少年兒童的侵害,需要加強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在幼兒階段就開始培養「我是中國人」的概念。有聲音擔心在幼兒階段進行國民教育,會容易成為洗腦教育。
  24. 十五年免費教育正式實施,幼教界關心一筆過撥款的弊端
    十五年免費教育由2017/18學年正式實施。在新政策下,幼師未有設立薪級表,以一筆過撥款的方式資助學校。幼教界關心政府以中位數計算一筆過撥款,會令校齡高、資深老師多的學校承受財政壓力。
  25. 政府籌備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並進行公開諮詢
    政府於11月展開有關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的諮詢工作,勞工及福利局邀請各界就兒童事務委員會的架構、角色、功能等表達意見。諮詢期至2018年1月31日。
  26. 新政府提出將特殊教育統籌主任職位常規化,未來三年逐步擴展至每間公營中小學
    由2017/18學年開始,政府會把關愛基金下的相關試驗計劃恆常化,在每一所公營普通小學及中學增設一個教席(小學的助理小學學位教師及中學的學位教師),讓學校安排一名專責教師擔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回應了教育界多年的訴求。
  27. 由2017/18學年起,政府增加特殊學校的職業治療及言語治療師人手
    近年特殊學校取錄多重殘障的學生大增,經過多番爭取,政府終於在36億教育新資源中為輕度智障、中度智障、視障及聽障兒童學校提供一個職業治療師和一個職業治療助理;以及向視障兒童學校和群育學校提供校本言語治療師,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直接支援。
  28. 蔡若蓮獲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逾萬人聯署反對
    政府於8月1日,委任蔡若蓮為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曾參選2016年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的選舉,但以不足三成得票落選。政府繼劉江華後再次委任於立法會選舉中敗選的候選人出任副局長,引起逾萬人聯署反對。
  29. 大量赴英留學生未能如期獲批簽證,造成混亂
    8月有大量計劃赴英的留學生未能如期獲批簽證,因而未能赴英準備開學,甚至被取消學位。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接獲逾千宗求助,並促請英方於開學前發出簽證。英國內政部同意發信向學校解釋留學生逾期到校的原因。
  30. 全國人大常委審議國歌法,教育界擔心法例中提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將影響香港的教育
    全國人大常委於9月通過國歌法,其後更將國歌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成為在香港實施的全國性法律。國歌法第十一條要求「中小學應當將國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學唱國歌」,令教育界擔心會影響香港的教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