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新語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
副執行總監 黃競聰博士
每年秋分前後,新界宗族依俗舉行秋祭活動,以表孝道。重陽節當天,筆者跟隨上水廖氏浩浩蕩蕩從村公所出發,乘搭旅遊巴,前往金錢村後山祭祀開基祖仲傑公,參與者還包括鳳溪學校師生。完成後,上水廖族成員和鳳溪師生會到鳳溪學校草地上享用盆菜,場面非常壯觀。今年筆者特意走訪紀錄多個新界大族的秋祭活動,乘此良機除了作田野考察外,另一個目標是紀錄宗族口述傳說。大家有所不知新界不少宗族口述傳說已列入香港非遺清單,是香港珍貴的傳統文化。
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分類,口述傳說屬於第一類的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何謂口頭傳統?口頭傳統譯自英文Oral Tradition,涵蓋所有非文本傳統,意指由上代人陳述過去的口頭信息。翻查香港非遺清單的資料,有關「宗族口述傳說」計有十一個次項目,大多為新界宗族開基祖的遷徙經歷、立村過程和地方風水建構等的口述傳說。部份甚至紀錄在族譜中,讓宗族的後人認識前人的生活軌跡。
自宋、元兩朝,北方戰亂頻仍,位於廣東邊陲之香港遠難戰區,頓成人間樂土。香港地區有鹽、珠、香、茶之利,平原谷地可務農為業,沿岸地區可捕魚和燒灰,吸引大量人口南遷來港定居。明代中葉期間,香港村落發展已略見規模。各族後裔定居下來,逐漸繁衍,經過幾代努力,累積財力,部分有能力會選擇分遷其他地方。以上水侯氏為例,侯族發源於今河北省上谷郡。侯五郎奉為新界始祖,傳至十一世祖侯卓峯祖定居河上鄉,現燕崗村、河上鄉、金錢村侯族同屬卓峯祖之後裔。乾隆年間,金錢村廷任祖分遷燕崗,開基建村。
早前筆者曾訪問燕崗村侯更燊先生,他分享了很多新界侯族流傳的口述傳說,其中一個的傳說與新界大族爭鬥有關。話說清末年間,燕崗村侯氏曾計劃建祠堂,供奉河上鄉、燕崗和金錢三村共同祖先卓峯祖,名為「卓峯侯公祠」。侯氏祠堂的位置正好擋住鄰近大族的風水龍脈,遂派遣族人偷進燕崗村的祠堂內放下一條死屍,企圖破壞侯族風水。恰巧其時新界疫症爆發,奪去不少性命,燕崗村村民認為是由於祠堂風水被破所致,故自行拆去祠堂。時至今天,祠堂舊址成為鐵皮屋,對出路旁青草堆仍有一塊殘存的石匾額,刻有「卓峰侯」三字可供憑弔。
歷史要如實記錄,傳說則可以誇張、渲染、虛構、幻想,在流傳過程中,大眾可以依據自身生活經驗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形成不同版本的口述故事。事實上口述傳說的價值在於提供機會,重構歷史的空白,反映當時社會的風貌。類似風水鬥法的故事在新界村落比比皆是,正好說明復界以後新界大族競爭激烈的社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