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長期承擔 加強溝通 — 教協會就2017-18年度《施政報告》教育施政提出的建議

$
0
0

2017年8月31日

   

一、前言

1. 教育乃長期承擔,與教育界有商有量

新政府上任立即投入36億元教育經常開支,有兩個積極的突破性意義:

  • 「經常開支」顯示對教育的長期承擔,有別於過去傾向短期撥款的做法。
  • 在過程中與教育界有商有量,自下而上地採納民間建議,不再閉門造車。

我們認為上述兩點是非常重要而寶貴的經驗,必須持續下去。

2. 教育經費仍大有增加的空間

雖然新政府上任立即投入36億元新開支,但不足以處理教育長期積壓的問題。由於上屆政府持續縮減教育的整體開支,5年來教育經常開支總額的比例由23%降至21.1%,不少教育政策在欠缺資源下日漸失效。而新增36億元經常開支亦只能將有關比率提升至22%而已,仍落後於5年前梁振英上任時的水平;而教育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 (GDP) 比例亦僅微升0.1%至3.5%,與發達地區平均4.8%的水平仍有很大差幅,可見新政府仍有急起直追的空間。

3. 教育質素有賴完整的施政願景

教育質素的提升,既有賴資源的投入,更有賴教育專業的發展。新政府須為未來教育發展制訂願景及施政藍圖,以持續提升質素,引領教育向前邁進,首先要穩定學校制度和教師隊伍,克服師生面臨的困境和解決不公平問題;並在這個平穩環境的基礎之上,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提高教育質素,

二、穩定:首批 36 億元改善措施的跟進項目

政府在36億元撥款的一系列措施,是教育界多年來凝聚的共識,但落實時力度仍有不足。政府宜利用尚未動用的14億元撥款,以及在首份《施政報告》中跟進處理,以加強措施達到目標的成效:

1. 繼續提升班師比例,改善教師編制

政府在36億元撥款中透過改善班師比例增加約2,350個常額學位教席,是實質的進展,但綜觀教師的工作量和壓力,並讓合約教師及年輕教師有穩定教學環境和發展機會,仍需增加教師編制以改善質素,這是長期需要。加上220間參與「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的中學,部分中學只能將今次增加的0.1個教師編制,用以抵銷兩個「償還」(原本需要裁減)的名額,但隨後兩年每校仍需「償還」合共四個名額,意味教席將大量流失,有需要解決這項即時需要。無論長期或即時需要,政府都應持續增加教師與班級比例,下學年應再增加每班0.1個教師編制,並承諾長遠達致教育界共識的+0.3(包括已增加的0.1)。

2. 中小學全面學位化,實現同資歷同薪酬

36億元撥款並沒有處理中小學同資歷不同待遇的問題,但實際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根據2016學年數字,在非學位教師當中,中小學分別有4,490(93.6%) 及10,730(94.4%)名教師持有學位,既剝削未能改編為學位教席的教師,也造成教師分化和人事矛盾,嚴重打擊教師士氣。建議分階段增加中小學學位教席比例(目前比例為小學:65%;中學:85%),在不遠的未來,持學位的教師應全部以學位教席受聘。

3. 立即啟動程序,制訂幼師薪級表

特首在選舉期間,明確承諾為幼師制訂薪級表。因此,在首批改善項目中,幼師薪級表仍未有具體計劃,令幼師非常失望。而延長過渡期津貼及按公務員薪酬調整加幅,只屬過渡措施,不可能等同薪級表對幼師專業的認同和保障。政府應盡快展開研究工作,包括參照公務員薪酬機制,確保反映幼師年資、學歷和職級,並公布落實的時間表和具體工作方向。而在落實薪級表前,應增加過渡期津貼的金額及按公務員薪酬調整幅度,以保留資深幼師。

4. 檢視專上院校角色,考慮擴大學費資助計劃

政府為自資院校學生提供三萬元學費補助,揭示不同院校的角色重疊和定位不清問題,局方需面對並盡快解決。政府應就院校的角色和定位盡快進行檢討,無論檢討結果為何,都應該對目前已經入讀八大附屬院校的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同樣提供三萬元學費補助,以協助該等同學減輕「學債」問題,更圓滿地落實相關政策。

三、發展:有待持續注入新增資源的項目

首批36億元的各項措施為趕及9月啟動,都是較為急逼的項目。但有很多教育問題也有待新政府急切處理,並須注入新增資源,應在是次《施政報告》中提出具體規劃或承諾:

1. 尊重教師資歷,檢討資助學校薪酬編制及架構

公營小學校長、副校長及學位教師的職責與中學的相若,但薪酬待遇和晉升階梯遠較中學為低,未能反映實際的資歷和職責要求,漠視了小學校長和老師同工的努力和貢獻,讓他們感到極為不公,以及不受政府及社會認同與尊重。同樣,特殊學校校長入職要求及工作不比主流學校低,而且涉及不同類型專業人員及特殊設施的管理,但其待遇與主流學校相比大為遜色。

建議:全面檢討及改善公營小學及特殊學校校長、副校長及教師的職級待遇和晉升階梯,以合理地反映各職級現時的資歷要求和職責,提升教師士氣。

2. 小學增加一校一社工及輔導人員

近年學生自殺問題嚴重,社工和輔導的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各界關注學校的輔導服務,特別是小學連常額社工也沒有,只能以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聘請輔導人員,導致人手不穩定。
建議:加強小學輔導,為全港公營小學提供常額社工及輔導老師各一名。

3. 改善幼稚園人手,提供代課津貼

由於幼稚園實際師生比例的中位數已達1:11,不少幼稚園在新政策下人手改善不大,幼師普遍仍要全天教學,難以兼顧課程規劃,及支援「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令計劃成效大減。此外,幼師以女性為主,不少更在育兒階段,學校承擔分娩假等支出相對較高,幼師放取產假或病假難免感到壓力。

建議:將校內至少一名主任獨立於1:11師生比例的編制教學人手計算之外,以統籌校本課程發展;另應提供特教統籌老師,專責支援到校康復服務及融合教育;政府並應就幼師病假及分娩假等,向幼稚園提供代課教師津貼。

4. 改善中小學冷氣設施及低於標準校舍

冷氣設施已成為現代社會和室內環境的必需品,但現政策下,冷氣並不納入學校標準設施,除非學校確認有噪音問題,否則不能獲得資助安裝冷氣及提供相關津貼,各校如要有冷氣,唯有自行籌措經費或將相關費用轉嫁給家長,情況極不理想。

此外,更有為數不少的低於標準校舍缺乏課室、特別室和活動空間,有些樓齡甚高,難以改善。學校硬件不足,對師生造成不利的影響。

建議:將冷氣納入為學校標準設施,資助其安裝、維修及相關的電費支出。並為全港低於標準校舍進行評估,優先改善涉及安全及衛生問題的學校,若因學校樓齡甚高、建築限制或成本過高,應協助學校重置。

5. 特教統籌主任(SENCO)應提升為高級學位教師職位

36億元撥款中包括為所有中小學提供一個基本職級的教席,讓學校開設特教統籌主任 (SENCO) 職位,但基本職級教師無法擔負起統籌全校融合教育的重任,未能反映教師需具備的資歷和經驗,也難發揮校內統籌的職能。同時,融合教育工作異常艱巨,在SENCO的統籌之下,仍需多方面的專業支援、器材、專業培訓等的配合。涉及內地新移民、少數族裔、貧窮等的弱勢家庭的學生,以及資優學生等,都有需要給予到位的照顧,才能發揮這些學生的潛能,貢獻社會。

建議:特教統籌主任職位必須由一位主任級教師負責,並同時作出配套改善。

6. 特殊學校減少班額

現時特殊學校有多重障礙的學生比例大增,但除了輕度智障、視障和群育學校的班額近年曾作改善之外,其他特殊學校的班額,五十多年來從未檢討。此外,過去政府減少班額後未有相應調整社工人手比例,導致特殊學校社工人手不足。

建議:中度/嚴重智障、肢體傷殘學校和聽障兒童學校,應每班減少2人。以「一校至少一社工」為原則,確保所有特殊學校至少要有一名全職社工跟進學生情況,再按班額下降調整社工比例人手。以視障及群育學校為例,社工比例應隨班額下降,由0.5:35調整至0.5:28。其他特殊學校減少班額後,社工比例亦應獲相應調整。

7. 支援職業高中及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

本港學制過度單一化,非學術型的學生缺乏升學機會。相對於專上職業教育,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更受忽視,對提供主流課程以外的特色高中書院缺乏支援。

建議:提供文憑試以外的多元出路,包括加強支援特色高中書院;增加職業教育的專上學額以及提供足夠的實習機會,並讓更多職業教育的副學位畢業生可升讀學位課程,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可找到合適的升學出路。

四、跟進預留作教育用途的180億元財政盈餘

財政司司長今年4月下旬於立法會提出,因政府在2016/17年度最終盈餘多出180億元,因此將這筆額外盈餘預留作教育用途,包括加強高教界學術研究和科研發展,具體分配交教育局跟進。由於此乃非經常性撥款,本會建議可分配改善的措施包括:

1. 注資研究基金

加強高教界學術研究和科研發展,注資予研資局的研究基金,以彌補該基金近年因投資利息大減而導致的收入損失,確保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經費不減少。

2. 興建大學學生宿舍

目前多所大學均有興建學生宿舍的需要,不少已獲撥地及有設計圖則,但遲遲未獲撥款。政府應利用這筆財政盈餘盡快解決這些宿舍的興建問題。

五、改善教育施政,回歸教育專業

除上述多項涉及經費的項目之外,還有不少措施,不一定涉及財政開支,也非常重要。教育界尤其關注以下政策的制訂與執行:

1. 教育回歸專業,不容政治干預

近年大學自主受威脅,基礎教育課程亦屢受政治干預,新政府應率先維護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而國民教育則應貫徹教育原則,讓學生有全面的認識,有接納不同意見的獨立思考空間。

2. 源頭減壓,紓緩學生學業壓力

學生學習壓力沉重,除了加強識別及支援,更重要是源頭減壓,從課程、考核、升學出路等制度層面,減低學業壓力,例如移除或改變為人詬病的教育政策,立刻宣佈擱置小三TSA以進行深入檢討;檢視課程範圍、功課量、小學全日制、高中校本評核的壓力問題;提供多元出路,減輕升學壓力。

3. 檢視教改措施,釋放教師空間

教育質素提升有賴校長和教師的專業質素。不過自2000年教改以來,教師工作量大幅膨脹,自評外評、學校推廣等,使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工作不斷被壓縮,工作壓力大增,滿足感下降,教師身心健康亮起紅燈。

政府應持續檢視教改措施,釋放教師空間,並在這個前提之下考慮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質素,發展專業階梯。

4. 加強人口規劃,平衡學額供求

政府規劃不善,過去多年無論學生人口升或降,由縮班殺校到過度加班加派都對學校造成衝擊。政府應及早掌握人口數據,嚴謹規劃學額,並充分諮詢教育界意見,制訂適切方案,以免影響學校發展及教育質素。

5. 改善教育局及學校校董會與前線教師的直接溝通

近期的學校管理不善個案令市民嘩然,新政府應深入檢討,從中汲取教訓,並採取措施防止類似問題再次出現,包括重新推動1978年由黃麗松主持的《寶血會金禧中學事件調查報告書》建議的諮議制度,分別加強教育局及學校校董會與前線教職員之間的直接溝通。此外,教育局把關鬆懈,有學校在校本管理的愰子下,不嚴格遵守《資助則例》,要求編制老師年年續約、不給予公積金、不按試用期滿給予編制安排等等。興德事故就是一個教育局縱容的典例,故必須要求教育局重新要求各學校遵守《教育條例》、《教育規例》、《資助則例》辦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