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政府不理民意漠視教育,儘管教協會多年來努力爭取增加教育資源,現政府都不為所動,讓業界訴求長期落空。至今年特首選舉,本會三十多名選委,與三位候選人經過多次互動,最終成功推動各候選人將我們的教育訴求納入政綱,林鄭月娥提出新增額外50億元經常性撥款,主力但不局限於處理六大政策範疇:一)為幼師確立薪級表;二)改善中小學教師編制;三)把短期合約教席轉為常額教席;四)增加對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援;五)改善學校的硬體及軟件建設;及六)資助高中畢業生升讀自資院校大學學位課程,便與教協會的重點主張相當一致。
兩星期完成巨額撥款程序 史無前例
特首選舉過後,下一步工作便是爭取政府兌現承諾。不過,這50億元新增資源的撥款程序殊不簡單,仍要面對很多難關和變數。本會立法會代表葉建源表示,「在得不到現屆政府協助下,新政府於7月1日上任,要在立法會月中休會前的短短兩個星期內,完成整個繁複的撥款程序,難度相當高,在立法會也是史無前例。」
葉建源形容,教協會當前正積極就以下三方面的共識,作出最大的努力。
第一,教協會正就最迫切而又能在短期內落實可行的項目,與教育界不同持份者謀求共識;
第二,聯繫不同教育團體和同工與政府取得共識;
第三,在上述的基礎上,在立法會內蘊釀共識,尋求跨黨派議員對新增撥款的認同和支持,並務求在符合議會程序下,加快撥款審批過程,例如轄免提交議案的通知期、加開會議等,葉期望得到各方的一致共識後可水到渠成。
政府宜資助自資課程
林鄭月娥於競選時亦同意,政府應該加大對自資課程的資助;除了使自資課程的營運環境更穩定外,亦減輕學生沉重的學費負擔。教協會亦多次重申這項訴求,並期望林鄭月娥上任後會盡早兌現競選承諾。
現時每年有約12,000名合資格升讀學位課程的文憑試考生,因政府資助的學位數量不足,而需要轉讀自資學位甚至未能升學。
教協會要求新政府增加資助大學學額,同時資助自資課程,以確保香港未來有足夠的人才,應付未來社會的發現需要。
投資環境轉差 政府應加大承擔
除此之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因應政府在上一個財政年度有額外180億的盈餘,政府將會將這180億預留作教育用途,包括增加高教界的學術研究及科研資源。現屆政府預留的180億僅為一筆過支出,沒法用作推動長遠的措施,例如增加大學的研究人員等。葉建源於四月底與研究資助局秘書處會面,其代表解釋,研資局經外匯基金投資約230億,每年的利息會用於資助本地學者的研究工作。這筆投資曾經有5%甚而逾6%的投資回報率,但近年投資環境轉差,使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下跌,於2014年更只有3.6%。投資回報下跌,令研資局的工作變得困難,亦令學者較難得到該局的資助,不利本地的研究發展。
與其他發達國家比較,香港給予科研的資源一直不足。其他國家的科研資源一般均佔GDP約2-3%,但香港的數字則佔不足1%。葉建源希望今次預留的180億元,可以適量注資予研資局,以確保學者的研究工作不會因投資環境轉差而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亦應該撥款讓大學興建宿舍、改善中小學的校舍環境等。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