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唱而優則教 陳美齡不一樣的歷練與實踐

$
0
0

感賞校園。葉建源

天地與萬物共生,知識與經驗更貴乎同享。在我們經常接觸的學校當中,有不少教學心得和富有人情趣味的故事,讓人感動,也值得分享。

歌唱不但是陳美齡事業的起步點,更讓她擁有超越地域界限、突破政治圍牆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立志「為和平而歌唱」。唱而優則教,陳美齡在過去30年,經常以學者身分到大學校園講學,將她與眾不同的身份和經歷,結合豐富學識,為不同地區和課程的學生,度身訂造在互聯網上找不到的獨有和活用教材,啟發學生探索和思考。

陳美齡最為人熟悉的,是她的歌手背景,其後她移居日本發展,並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推動世界和平,維護婦女及兒童權益。三十多年前,我曾讀過《為和平而歌唱》一文,是陳美齡在國際青年年和平論文比賽的得獎作品,筆觸遍及對當年香港前途談判的複雜心情、對兩岸政治對立導致親友分隔兩地所說不出的難過、對日本人對事物漠不關心的反思、以至每個人對幸福的不同定義等等。她的所思所感,讓我對這位當年的年輕歌手,特別是她思考角度和接觸層面的廣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網上找不到的教材

「每一課對我都是充滿挑戰,我要求我所教的,是互聯網上找不到的知識。」陳美齡口中的「獨家教材」,正是她的豐富歷練。在大學的課堂上,她會引用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近20年以來,走遍土耳其、約旦、黎巴嫩及最近的利亞等國,歷盡天災、飢餓和戰亂等例子,這些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對生於和平年代的年青人是難以想像的。「早前我與學生分享全球販賣人口的情況,他們都感到非常震撼,這些我刻骨銘心的個人體驗,有助帶動學習氣氛。更重要是啟發他們反思,特別是新聞系的學生,時刻都需要堅守獨立和求真的精神。」

陳美齡早已是教育界的一份子,除了在美國取得教育博士學位外,她在日本和美國已執教三十年。三年前,她應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邀請,教授大眾傳播、廣告和異文化交流等科目。她在訪談中比較了日、美、港教育制度的優劣和三地學生的表現,並帶出「教育不可製造歧視」的重要原則。

教育不能製造歧視

「過度篩選和分類,只會製造歧視和失敗者;孩子自小缺乏自我肯定,心理上易生妒忌,人生也不會活得快樂。」陳美齡直指港式教育過分在意評估和篩選,早於小學升中階段已分Banding(成績組別)。學校為保住排名,不能不操練,何況當中更涉及收生和資源分配。家長不甘孩子被標籤和落後,也各有各操練,孩子深受其苦,更被分等分級,「任何教育制度都不應容許以有色眼鏡來對待學生!」

陳美齡慨嘆香港在這個固有模式下,學生像「倒模」一樣,師生和家長在制度下掙扎,並已感到窒息。她不忘提到小三T S A的變質,同樣是擺脫不了篩選的思維,學校明知學生有能力作答,卻不甘於題型刁鑽令學生失分,便加緊操練!各人的天賦不同,「若要求飛鳥、魚兒與其他動物同在陸地競跑,牠們一定跑得很慢,甚至死亡,這豈不是埋沒了它們的天賦,甚至淪為犧牲品?」

人天生確實有不同的稟賦,我們的教育制度,正是要提供不同的平台和跑道,讓學生在教育路上盡展所長。

沒有老師 哪有希望

對於被傳是下屆教育局局長,陳美齡不願多談,但對於教師的使命,她即時有感而發。

陳美齡分享她到貧困地區扶貧的經驗,強調辦學的重中之重,不是找地方建學校,而是在當地先找幾位識字的村民,並提供教材和培訓,希望他們願意當老師;接著遊說家長讓孩子少工作幾天,讓孩子接受教育。孩子就是在樹底下開課,當孩子接受教育,大家就可以跟進孩子的營養和防疫等,社會的氣氛也因而改變起來,老師正就是教育和建設未來的希望!

香港的條件當然遠較貧困地區優勝得多,但教師比硬件重要的道理是一致的。我想起一大班年青合約教師,每年仍要面對職位不保的壓力,政府應該做些甚麼,實在值得反思。我深信,每一個地方,政府尊重和支援老師,而老師們則自重自發,教育必定得到很好的發展。

「感賞校園」
的可貴之處,除了分享受訪者的教學心得之餘,每次更為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謝浸大傳理學院的協助,配合外景和廠景拍攝,更讓我當上「主播」。

更多訪談內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