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點滴天使 莫萊茵

$
0
0

本報記者

「人並不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這話源自希臘與羅馬的斯多噶哲學(Stoic Philosophy),後被心理及精神分析學家艾理斯(Albert Ellis)引用並確立了理性情緒治療。這話也道出了本會理事莫萊茵從事「口說故事教育」的核心信念:藉由故事本身的無限,推動教者的個人涵養修齊,及學習者的心智成長。訪談中,這位充滿正能量、人稱Miss May May的前幼稚園校長,一點一滴訴說自己成長的重重波折,在艱難中確立理想和事業,展現了生命教育的另一個好故事。

翻看Miss May May的簡歷,長長的職銜,除了是兒童故事導師,又是聖詠團女高音、舞台劇演員、專欄作者,更持有幼教學位、兒童舞和爵士舞證書。教人難以想像,這名副其實「百足咁多爪」的人,原是來自破碎家庭,曾靠綜緩過活,小時候因感受不到關愛還一度想過輕生,長大後又嘗過窮困得口袋只剩下十元的日子,前路茫茫。如今回望,她笑言當年沒有走上歪路,算是奇跡,「父母各自坎坷的人生故事,其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警惕,我不想同樣活在悲傷當中,我要選擇自己的路」。
Miss May May很早踏足社會,長居房,半工半讀,擅長將音體藝融入教學的她,17歲便當上幼稚園的正教,「校長很欣賞我,當年還致電勞工處問,若想請夠資歷但未滿18歲的老師應怎辦?是否當童工?」當上正教後,她不斷進修,轉過不同類型的幼稚園開拓視野,並立志在十年內成為校長。這些,她都一一做到。

讓更多人懂得 口說故事的力量

然而,努力耕耘的事業,Miss May May又何以選擇離開?她說從事幼教13年,經歷過幾個政策的「新紀元」,開始會想如何貢獻自己多一些,感染更多的人,例如做家長教育。「老師無論怎樣鼓勵孩子,若他們回家沒人欣賞,也是徒勞,家長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人,何況家長對學校和政策的影響,愈來愈大」。

Miss May May藉著前線幼師的經驗,想到從事一些少人發展的工作,就是「口說故事教育」,包括示範教學、培訓及親子活動等,讓更多人懂得說故事的技巧和重要性,同時也做推動兒童權利的工作。「當年父母離異,從來沒有人,沒有社工問過我,想跟誰生活,整件事完全沒有say!」她直言一談兒童權利,社會不同板塊都要移動,包括家庭友善政策、標準工時、社會福利等等,是一項漫長的教育工作,也是一個爭取公義的方向。

盼為學生的迷思帶來幫助

點滴天使成立一周年發布會

說兒童權利,不得不提近年嚴重的學童自殺問題。看到新聞,她心裡立即響起:「有甚麼可幫助他們呢?」電話熱線不少機構在做,於是她發起「點滴信箱」義務回信計劃,很快便召集了一百名心理學家和輔導員,擔任「點滴天使」,希望為學生的迷思、疑問、擔心帶來幫助。曾是過來人的她,體會到有時一個轉念,「過到那一刻就會過到」。「寫字要經思考,有點治癒作用,而等待回信的時間,亦有望延緩自殺念頭。這與教協早前邀請的講座嘉賓,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林綺雲教授的想法類同。」

「點滴信箱」設立至今一年,反應不俗。但眼見學生自殺問題嚴峻,Miss May May便與心理學家們再加強合作,提供心理義診服務,只需填一張簡表,並有家長或老師陪同,便可即時作出義診安排。她希望家長和老師若懷疑孩子有困擾,不妨預約看看,「像中醫先把把脈」。她並寄語年輕人,千萬別放棄生命,「這一刻或感到艱辛,但一個轉念,回頭或會發現另一片天地」。

(訪談系列之十九)


台灣林綺雲教授(中)與莫萊茵(左)擔任講座嘉賓


莫萊茵:「人生是奇妙的故事,要在短暫人生旅途上遺愛世界,莫過於以生命影響生命。」


點滴天使成立一周年發布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