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冰室。何志偉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這句說話,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屈指一算,原來「巴士阿叔」事件已發生了超過十年,但是,為何「你有壓力,我有壓力」這句說話在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莫非經過十年的時間,大家的壓力仍然「未解決」?甚至今天的壓力比十年前更嚴重?
過去這十多年,香港的教育生態可謂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轉變,當中最重大的轉變就是將所有教育事務都「指標化」。首先,從學生角度去分析,學生由小學三年級開始便要接受TSA的洗禮,為了令學生「達標」,學校只能不斷操練學生,讓他們更熟習不同的題型,務求提升合格率。更不幸的是,這只是漫長考評生涯的開始!學生由小三至中六畢業,都要經歷每三年一次的考核,所以,學生要不斷面對沒完沒了的操練和評核。
學生固然有壓力,前線老師同樣要面對壓力。為了要滿足各項「指標」,前線同工均要面對由上而下的壓力。當你以為你的學生的合格率都算不錯的時候,領導層卻要用學生的「增值指標」來評核你,當你滿足了「增值指標」的要求時,你又會被要求力谷學生在文憑試取得「第三級」或更好的成績。這種不斷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假若各科老師都要為這些「指標」而努力,老師之間就要不斷「搶學生」進行補課,最後,這種由上而下的壓力只會無奈地轉移到學生身上!
候任特首在競選時承諾會投放額外的50億元於教育範疇,但是,假若這種追求硬指標的心態不變,就算增加100億、1000億元的資源,也不能改善教育生態環境,前線老師和學生只會繼續面對不必要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