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告別夢魘的數學 ─  訪華德福學校導師張益民

$
0
0

專業發展 ● 本報記者

0!為何是1

為甚麼「0!=1」呢?從前老師說是by definition(學生就「~」的一聲)。

張老師提供這樣的思考進路:假如你今天邀請了三個朋友來你家玩,他們來到你家的先後次序,會有多少種可能?是3!=3x2x1=6種。兩位朋友呢?2!=2x1=2。如果只邀請一位朋友,就只有一種可能。那麼,如果今天沒有邀請任何朋友呢?也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沒人會來。「0!=1」不就很變得很合理嗎?

華人學生的數學成績,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數學是一門殺傷力很大的科目,早在小學階段,數學就成為許多學生的噩夢,甚至在他們離開校園後多年仍會相隨。這是「必要之惡」嗎?今年一月,來自台灣的張益民老師,在香港Starhill Waldorf學校主講了兩場工作坊和講座,為家長和教師展示另一種數學教育的可能。

當小孩懷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開始探索世界的時候,數學本來可以為孩子開啟精彩的旅程。從生活的實際應用,到自然界裏蘊藏的奇妙奧秘,到對於美的欣賞,哲理的思考,數學都提供了豐富內涵。張老師的數學工作坊和講座,往往左右腦一起動(有時腦袋、身體也一起動),有遊戲,有故事,台下有笑聲,有沉思,有發現的喜悅。對比起記憶中的數學課堂,反覆地操練習題,背誦不明所以的公式和規律,彷彿是平行宇宙。原本是奇妙無窮的旅程,早早都在分數、升學和計算中磨滅了。有參加者感嘆:如果可以這樣從頭學一次數學就好了,說不定也會愛上數學。

教育須配合孩子身心發展

張老師認為,主流數學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課程設計沒有考慮孩子的成長,沒有重視人的發展的本質。「那些在數學領域鑽研的人,永遠只看到知識面,卻沒有關心學生是怎麼樣的狀態,他們如何去承受你的知識,這樣不會達到教育的效果。」結果數學變成一個篩子,一些人留了下來,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被淘汰。「我覺得這是很不公平的,數學教育是這麼重要的啟蒙,現在是太浪費這個學科了。」張老師堅信,「課程如果能夠符合孩子的思維,在對的時候給予對的養分,孩子是會喜歡數學的。」

除了對的時間,還有對的方法和語言。例如講到質數的時候,他會說質數是孤獨的數。我們從 101 開始尋找質數,下一個是103、107,然後呢?111 嗎?不,是 113…… 沒有規律可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同類在哪裡,但一定不是在旁邊—不是很孤獨嗎?包含了故事和感情的數學講解,可以令人難忘。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社會對學習的功利心態,部分家長對分數和升學的執迷,要扭轉殊不容易。那麼主流學校的教師可以做些甚麼?張老師認為,首先要好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小學階段,好的數學老師像一個魔術師,可以變化出不同場景,讓孩子不斷去挑戰,透過解決問題來增長數學能力。至於中學,我認為老師應該體恤,要『接地氣』一點,很多孩子想學好數學,但你的專業不要離他們那麼遠,要讓學生能夠接觸。」數學好的人(包括數學老師)有時候會不夠同理心,未必能夠理解學生為甚麼學不懂,因而怪責他們懶惰、愚鈍、上課不留心,增加他們的挫敗感。

( ↑ 張老師的工作坊,讓人身心都「動起來」。)

別把學校當工廠

在理想的課堂裡,學生和教師都需要空間去探索、發揮。然而,當香港的小三學生都要應考TSA,官員迷信數字管理的時候,這種空間更見奢侈。張老師指出,「教育不能單純的數量化,更不能把學校當工廠來管理。考試只是一種偷懶的做法:給一個分數,把學生置於同一把尺之下量度,而非直接面對一個個的生命。」

我們都期望教育的決策者,不要只看到數字,看不到人。

教協會將與華德福學校合辦一系列教育講座,首場講座「教育,為孩子生命發展做準備」將於 3月21日舉行,詳情請瀏覽本會網頁

(圖片提供:Starhill Waldorf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03

Trending Articles